在没有电的年代,古人怎样熨烫衣服呢?我国两千多年前烫衣服的熨斗长什么样?明、清两代最流行的熨斗啥模样?近日快报记者获悉,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于本周五起至12月2日期间将举办一场别具特色的古代熨斗收藏展,展品全由南京藏家曹恒达个人提供。本周末,对收藏感兴趣的市民即可前往一探究竟。
120余把“古熨斗”现身收藏展
本次展览的主题定名为“百樵古韵——古代熨斗收藏展”,是朝天宫古玩市场目前筹划举办的“金陵民间收藏文化系列特色展”中的第一场,展出从汉代到民国期间各种款型熨斗120余个。这些熨斗都是南京藏家曹恒达提供,他玩熨斗20余年,收藏的古代熨斗有200多个,还被国内青铜器鉴定专家王立军送外号“金陵熨斗大王”。
这一排排的熨斗,有的像一把长柄的平底煎锅,有的像雕刻精致的小汤锅,模样十分沧桑古旧。这些熨斗的材质除了铜的,还有铁质和描金的,而且还有专门熨领口、袖口的,真是五花八门,令人称奇。藏品中最大的一个直径18厘米,重3.5公斤,最小的直径7厘米,重240克。
据悉,熨斗最初在商代发明时是被当做一种刑具使用,专门用来烫人的皮肤。到了秦末汉初,其功能才定型于熨烫衣服并一直流行至今。汉魏时期的熨斗,用青铜铸成,外形呈圆腹、宽口沿,有长柄。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斗”。古人熨衣前,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得烫手了再使用,所以又叫“火斗”,也有把熨斗叫做“北斗”、“金斗”、“樵斗”的。
1.2万元淘得西汉龙首柄青铜熨斗
“这些熨斗摆在一起,就是一部中国熨斗的演变史。”今年60岁出头的曹老说起自己收藏的熨斗滔滔不绝。20多年前,曹老无意间从朋友家里看到一个断柄的、类似于“水舀子”的青铜器,他找了专家来鉴定这个物件,最后专家告诉他,这是个汉代的熨斗。这下子可让曹老兴奋了,原来古代老祖宗们就使用熨斗了,从此他就将熨斗列入重点收藏对象。后来,曹老又在收藏市场上发现了一些这样的青铜熨斗,许多卖家并不知道这就是老熨斗,只当是普通的“大铜勺”卖给了他。
曹老告诉记者,10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朝天宫古玩市场“鬼市”上淘宝时,发现了一个西汉时期的龙首柄青铜熨斗。曹老说,这个熨斗小巧玲珑、工艺精美,手柄上精心雕琢了两个龙头,连接龙头的铜柄中间巧妙设计了隔热功能,使用者可以用手直接握住而不会被烫伤。虽然距今有两千多年,但手柄上的纹饰依然清晰可辨,非常罕见。据说这应该属于西汉时期王侯级别的官员家中使用物品。
“太令人心动了,见到它当时我就迈不开步了”,曹老说,当时卖主开价很高,少一分都不卖,一心想把宝贝拿下的曹老与卖家软磨硬泡,连续奋战了好几天,最终谈妥以1.2万元价格成交。如今这件被戏称为“熨斗至尊”的藏品成为他的看家宝贝。
三次走进“华豫之门”
曹老告诉记者,年轻时他就开始收藏冷门的东西,像筷筒、熨斗之类收藏品的数量都在100个以上。几年前,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青铜器鉴定专家王立军。王立军平时跟其他人介绍时,都会在曹老的姓名前加上“金陵熨斗大王”,久而久之,曹老在圈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在王立军的推荐之下,曹老还先后三次走进河南卫视“华豫之门”的演播室,每次献出的宝贝都会让现场的专家赞叹不已。
见识多了,曹老成了熨斗收藏的专家。他说,早期的古熨斗为了防止手被烫伤,在熨斗后部接口处嵌接着木柄。明代后的熨斗形状就有了质的变化,浇铸技术更高,造型特别美观、大气,有龙头形、官帽状、菱花沿口,美不胜收。到了民国时期,式样已经有现代电熨斗的雏形了,使用起来更科学、更实用、更环保。材质选择上明代以前大多采用水红铜,清代和民国则多数使用黄铜。
曹老告诉记者,古熨斗多数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和西南部。两者在工艺和材质上有着显著的不同。东部江浙一带的古熨斗较笨重,而云南、广西桂林一带的分量轻,材质薄,在雕工造型上较为美观,价格自然也比较昂贵。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