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全国展讯

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第二届“山水”展关注H20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11-12
开幕:2010年11月20日星期六4pm

  展期: 2010年11月20日-2011年1月5日10am-8pm 周一参观请预约

  地点: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前门东大街23号前门23号院东南侧楼

  艺术总监:翁菱

  策展人: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 (Christopher Philips)

  参展艺术家: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贾奈娜•查普(Janaina Tschäpe)、宋冬、王功新

  特别项目: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年度合作伙伴:一汽-大众奥迪品牌

  “山水”是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一年一度的绿色艺术项目。2009年获得热烈反响的“山水:综合艺术视界中的自然生态”涉及物种灭绝、气候变化、环保政治、绿植产业等多个主题,由林璎、汪建伟、周伟等参展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以及相关纪录片和主题论坛,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这个项目的延续,2010年,第二届“山水”展将集中关注“水”(H20)主题。展览由美国策展人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策划,力邀四位活跃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影像艺术家参展:比尔•维奥拉、贾奈娜•查普、王功新和宋冬。本土专业自然保护机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亦贡献了特别艺术项目。这一系列以“水”为题的影像装置作品,旨在以“水”为线索,通过对人与水的关系的探讨,从不同维度激发关于人与自然以及人类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讨论。展览将于2010年11月20日拉开帷幕。

  水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必备元素,它覆盖了逾70%的地球表面,过半的人体组织也是由水构成的。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在自然界中以雨、霭、雾、云、冰、凌、雹以及海洋、湖、江河、瀑布等形式呈现,常被看作一种善变和易逝的符号,是对自然感兴趣的艺术家的“母题”之一。尤其在过去2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中,“水”是一个持续被关注的主题,出现在大量优秀艺术家的绘画、雕塑、摄影、录像和装置作品里。

  “山水2010:H20”的四位当代知名艺术家,以带有各自鲜明风格的作品诠释了“水”这个主题。来自美国的先锋影像艺术先驱比尔•维奥拉带来其经典作品《洗礼》,这件原本为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而作的双频影像作品,描绘了一男一女清洗身体的仪式,缓慢活动的画面和具有催眠效果的水流中弥漫着静谧、冥想的视觉情绪。对巴西裔德国女艺术家贾奈娜•查普来说,始自儿时的水下世界的幻境常年萦绕着她,此次参展的四频影像作品《血,海》展现了一场视觉盛宴,美人鱼、塞壬女妖等神秘女性游弋在阳光穿透的海底幻境中,该作品曾在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出过。中国艺术家王功新根据场地特别创作了影像装置《雨,或水》,他通过画面和音响精心营造了一个富有戏剧感的影像情境,让观众猝不及防地置身现实与非现实之间,收获真实而不寻常的心理体验。宋冬则根据最近从公共平台收集的1910年至2010年的100个历史人物与事件画面,创作了一条触手可即、却转瞬即逝的“历史的长河”,在充满怀疑论色彩的长短虚实之间,探讨人与记忆、时间、历史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此外,展览上还会出现来自中国水源地的村民们独立创作的十部纪录片作品,选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发起的“乡村之眼”计划,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草根化表达,它们以真实而朴素的方式,探讨了全球水资源危机以及全球共同关注的自然资源保护问题,涉及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精神与物质等议题。“山水2010:H20”展览期间,相关主题讨论会和讲座亦将举行,并出版同名出版物。

创作灵感节选自伊泰洛•卡尔维诺《时间零》

  生命尚未出现时的海洋环境并没有因为后来细胞的诞生及其漫长的生物进化到人的出现而发生巨大的变化。最初起源于始生纪海浪里的细胞,与在人类的动脉里流淌的细胞并无二致。海洋为第一个活细胞和第一个多细胞生物的诞生提供了氧气和其他构成生命的必要物质。事实上,我们血液的化学构成和生命的发源地海洋非常相似。随着日趋复杂的生物进化,如何维持最大量的细胞与液体环境接触的问题已经无法仅仅依靠扩张外表面来解决:具有中空结构的生物体由于可以吸纳海水而占据了优势。但是,只有当这种具空腔结构生物体的分裂活动进入血液循环的系统,才能实现氧气的输送进而保证多元细胞的进化,由此才使得今天的地球生态成为可能。曾经孕育生命的海洋,如今正在这些生命的身体内部。

 双视频画面最初同时出现两股平行直落的水流。一女一男的身体躯干同时走进左右两个屏幕背景处的对应位置。两人同时缓缓向前移动到聚光处,并把手窝成杯状接水。水落在手上溅开水花的慢动作画面弥漫着静谧、冥想的视觉情绪,深化了整部影片的感性体验。洗手的镜头持续数分钟后,画面逐渐模糊淡化。维奥拉形容这个作品类似于日本禅宗寺庙里的净化仪式。

水是命之源,亦是一面自由的镜子。她自由,多态。但她乐于依附成型,一桌、一器、一河床都能限定她的走向,控制她的自由。她一旦使起性来,吞天浸地一派汪洋。水是喜亦或悲?人生无常,水亦无常。百年似久,实为一瞬。水镜映之,若虚若实。手掌触之,大近若远。史事人物,触之随散。似执似放,离之又现。人水相伴,去之何方? ——宋冬 拙于沙河毛库灯下 2010.11.7

 都说“水是生命之源”? 什么是“水之源”呢? 人们是否体验过一场大雨下在室内空间里,它是“雨,或水”?我希望传达一种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不确定的、不安的对“雨,或水”的视觉体验。当我们对水赋予更深刻的含义,“绿色”在人们的生活中就不会消失。 ——王功新

  关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艺术项目“乡村之眼 - 记录中国水源地的环境与文化”

  保护中国的水源地,希望在于传承当地乡村社区的生态文化。从2007年起,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发起了“乡村之 眼”计划,“让村民拿起摄像机”,通过为乡村社区提供影像创作方面的培训,让他们掌握独立创作影像的方法,并提供基于影像的交流平台。这里展示的十部作品,是“乡村之眼”在过去四年的成果,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草根化表达。参展的十部作品来自西南山地、暨青藏高原东缘连绵起伏的自然景观中的乡村作者。这里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自然生态地区,是亚洲多条大江大河的水源和涵养地,雅鲁藏布江、伊洛瓦底江、怒江(下游称萨尔温江)、澜沧江(下游称湄公河)、长江、黄河都发源或流经此地,其下游养育了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这些草根作者的记录,让我们回复环保原初的起源,就是留住家乡的美好的环境和文化。这些自然孕育的丰富独特的文化,从可以触摸的民间艺术和歌舞文化,到更加深层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体系,精彩纷呈,很多还未被记录。快速消失的自然,随之快速消失的是她养育的文化和传承文化的山地、草原的村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危机重重,发展失衡没有解决方案的时候,人类寻找新的平衡,无论是通过创造超越的技术方案,还是寻求新的呼唤心灵的力量,都需要我们重新看待我们的自然和环境。这里也是中国所剩不多的保存尚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比尔•维奥拉于1951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是国际公认的录象艺术先驱。40年来,维奥拉创作了各类建筑录像装置、录象电影、环境音响、电子音乐表演、平板录象作品及电视广播作品等,其创作还涉及音乐会、歌剧,甚至宗教场所。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和画廊广泛展出,并被收入多个国际一流收藏。他单频录像作品的DVD被广泛发行,著作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全球出版。维奥拉的影像作品通过纯熟地应用高端媒体科技,从精神和知性层面探索人类经验,关注生、死、潜意识的展开等人类共同主题。这些探讨同时根植于东西方艺术,并受到佛教禅宗、伊斯兰教苏菲派和基督教神秘主义的影响。1995年,维奥拉代表美国参加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近期展览包括2008年在罗马举办的“比尔•维奥拉:内在视界”。维奥拉曾荣膺众多奖项及殊荣,包括麦克阿瑟天才奖、法国艺术勋章,以及最近的第21届加泰罗尼亚国际大奖等。2000年他在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正式就任。维奥拉与妻子基拉•帕罗芙生活于加州长岛。

贾奈娜•查普于1973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在巴西圣保罗长大。她曾就读于汉堡美术学院,并于1998年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获得研究生学位,现工作和生活于纽约布鲁克林。贾奈娜的摄影作品、影像装置、绘画和油画作品曾多次通过个展和群展在全球展出。近期展览包括2008年在都柏林爱尔兰当代美术馆举办的回顾展、2009年纽约国际摄影中心三年展,以及画廊个展等。她的作品出现在众多欧洲、美国、巴西和日本的私人收藏和博物馆收藏中。贾奈娜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感性体验,个人化的神秘经历和记忆被转化成超出理性解释范围却仍被普遍认知的超现实形象。

1960年出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1987年到1989年在纽约州立大学任访问学者并获硕士学位。1989年到1996年间生活工作于美国。1996年至今生活工作于北京。王功新是中国最早的新媒体艺术家之一,也是中国录像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自1990年代中期,他的作品多次代表新崛起的中国新媒体艺术参加海内外重要展览,包括1999年“由内至外”新中国艺术美国巡展 、2001年亚太多媒体艺术节、2002圣保罗双年展,2004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录象节、2005年伦敦V&A美术馆“中国新摄影新录像艺术展”、2008年旧金山当代艺术美术馆、赫尔辛基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群展等。他是2006年“马爹利非凡人物艺术、就奖”获得者。他多年来保持着不怠的探索精神和实验意识,活跃于中国录象和新媒体艺术的舞台上。

1966年出生于北京 ,198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 ,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宋冬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之一,作品形式跨越影像、行为、装置、新媒体等多种媒介。1990年代中期起,他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展,近期包括纽约现代美术馆的《宋冬:项目90》(2009年)、温哥华美术馆的《物尽其用》(2010年)等;他同时在公共空间实施行为作品,并频繁参加国际重要的艺术盛事,包括1995年、2002年、2006年光州双年展、1998年“由内至外”中国当代艺术展美国巡展、2000年柏林汉堡火车站当代美术馆“生活在此时:中国当代艺术展”、2002年亚太三年展、2004年圣保罗双年展、2010年利物浦双年展等。他曾于2000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国际青年艺术家奖金,2006年夺得光州双年展大奖,作品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沃克艺术中心、大都会博物馆、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等重要国际机构收藏。他的艺术作品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反映出对“存在”等哲学问题的深刻思考。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