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范曾状告郭庆祥”案扑朔迷离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11-09
原本应该是唇齿相依的伙伴关系,却即将对簿公堂,成了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究其缘由,是恶意攻击?还是蓄意炒作?

范曾状告郭庆祥,要求郭庆祥赔偿其名誉及精神损失费500万元。该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即刻形成社会“事件”。北京昌平区法院已经就此事立案,暂定11月9日开庭。

记者昨日得到最新消息,范曾因事已于近日前往巴黎,相关庭审事宜,他已委托律师办理。被告人郭庆祥也继续在北京、上海、大连之间飞来飞去。看上去,一切似乎显得平静,似乎预示暴风骤雨前夕的一片沉寂。

范曾诉称,2010年5月至6月间,《文汇报》先后发表了《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画家的寂寞与热炒》、《钱,可通神,亦可通笔墨耶》的署名文章。其中,郭庆祥的《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提到他的24字自评,谢春彦的《钱,可通神,亦可通笔墨耶》称“钱眼下真的也通了不少国画大师……范某人卖画之八字秘窍即最典型之个案也。 ”

范曾认为,该报社及郭庆祥、谢春彦等三文章捕风捉影,使用侮辱、诋毁的语言,侵害了自己名誉权。范曾要求该报社赔偿精神损失费20万元,谢春彦赔偿20万元,而郭庆祥则要赔偿500万元。

郭庆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995年他经朋友购买了范曾一批画,但他发现了范曾的作品在题材和技法上严重雷同,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郭庆祥在文章《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中批评“这种程式化、模式化的制作过程,既不是一个艺术家的创作,也不如一个美术工作者的水平”、“工作现场就像是工厂车间的流水线,自己复制自己的作品,和印刷品没有什么区别”。“范曾状告郭庆祥”的消息一经被媒体曝光,便在社会引起一片哗然。

关注无疑更增加了事态的发展,郭庆祥日前在上海再度回应,他是在就当前文化艺术存在的某些问题和现象,总结近二十年的收藏经历和真实体验,不存在针对个人的言论攻击。作为一名收藏家,他有对文艺现象发表评论的权利。

郭庆祥出生在大连,曾经是大连造船厂的一名工人,1982年开始经商,1993年涉足书画收藏,并成立玥宝斋。近几年,郭庆祥逐渐成为收藏界活跃人物。

范曾并未作出任何回应。昨日截至发稿时记者获悉,范曾因事已于近日前往了巴黎,相关庭审事宜他已委托律师办理。“范曾状告郭庆祥”一案更加显得扑朔迷离。 

郭庆祥:

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 (节选)

现在有一位经常在电视、报纸上大谈哲学国学、古典文学、书画艺术的所谓的大红大紫的书画名家,其实也有过度包装之嫌。这位名家其实才能平平,他的中国画人物画,不过是“连环画的放大”。他画来画去的老子、屈原、谢灵运、苏东坡、钟馗、李时珍等几个古人,都有如复印式的东西。人物造型大同小异。他的人物画虽然是写实的,但其中不少连人体比例、结构都有毛病。他的书法是“有书无法,不足为式”,装腔作势,颇为俗气。他的诗不但韵律平仄有毛病,而且,在内容上,不少是为了自我吹嘘而故作姿态,不足挂齿。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