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为国家重点文物科研基地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10-27]
西安10月26日电(记者 冽玮)记者26日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中国国家文物局已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建立“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该基地将以考古文物出土特殊时间段为对象,围绕保护体系建立、相关基础研究、建立规范程序、引用关联技术等重点方向开展科研和文物保护工作。
近年来,文物保护在资金、资源配置等方面得到了国家的极大支持,推动了文物保护事业的整体长足发展。特别是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建立,使文物保护事业向更精细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管理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以及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阵地。通过资源整合、专业示范和保护技术的引领作用,文物保护行业优势逐渐凸显,带动了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水平的全面提升。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从长期田野考古发掘的实际工作出发,针对考古发掘现场存在保护人员相对数量少、现场保护技术应用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教育培训等问题,致使一些文物尤其是脆弱质文物在发掘过程中损毁,大量考古现场信息丢失,无法满足现代考古学研究对资料提取、文物信息量不断增长等需求,建立了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为重点研究内容的科研基地。
该基地将以文物出土这一特殊时间段为对象,围绕保护体系建立、相关基础研究、建立规范程序、引用关联技术等重点研究方向,以尽可能保留出土文物及相关信息的完整性,实现由考古现场到实验室的安全平稳过渡。该基地将把科研定位和基础建设、科研基地的运行和管理、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保护基础理论研究、科研基地的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制定科研基地的预期目标和现场文物保护标准化、信息化、技术适应性研究等方面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内容。
该基地将结合彰显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地建设,充分考虑文物保护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发挥陕西文物大省的资源优势,创建合作交流新模式,与国际、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和其它“重点科研基地”密切合作,跟踪国际文物保护发展的科技前沿,在全国开展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把基地建设成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专门实验室,建设成培养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人才基地和国际、国内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交流平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两年内达到初具规模、四年内达到国家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要求。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在以金属陶瓷文物、墓葬壁画、纺织品保护为重点工作的基础上,明确了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努力推进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先后在陕西汉阳陵、梁带村、神禾原、凤栖原、蓝田五里头等和山西绛县、繁峙以及甘肃张家川、江西德安等考古发掘遗址中第一时间介入现场文物的抢救和保护,有效地保护了大量新出土的文物,实现了最大限度地保存相关原真信息的目标。与山西博物院、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和德国、美国、瑞士、日本等考古科研机构、博物馆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有力地推动了文物保护的学科发展,取得了重要的合作研究成果。
5年来,该院共承担国际合作项目8项、国家级研究项目24项和省部级项目21项,荣获国家级田野考古奖及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出版考古发掘报告、专著几十部,研究论文300余篇。(完)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