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文物保护:万里寻踪加大投入 传承康巴文化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10-26]
地处康区腹心之地、三江一河汇流中心,昌都是西藏自治区文物大区之一。然而,由于昌都地区山高谷深、交通线长,主要文物点基本分布于不通公路、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的地区。因此,大山之间究竟有多少文物古迹,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直到2008年,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之后,昌都地区内的文物古迹才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万里寻踪 探古访源
且要问一句:昌都有多少文物古迹?昌都地区文物局局长永宗达瓦会如数家珍地一一讲给你听。自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以来,2年时间,他带领普查队先后深入到八宿、左贡、昌都、丁青、察雅等11县,对138个乡镇、937个行政村中的505处文物点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新发现文物点376处,复查文物点128处,确定24处重要文物点,总行程28500公里,调查面积61360平方公里。
文物普查工作在地理环境复杂,文物分布边远的昌都地区来说,个中甘苦,也许只有普查队员心里才明白。路况差、交通工具简陋、考察设备不足等困难都没有使他们停下脚步。如今,有了对昌都辖区内的文物资源分布情况较全面的掌握后,为下一步开展文物保护工作铺平了道路。
民宅、寺院、佛塔、石刻……678个文物点,文字9万余字,整理照片2500余张,利用CAD电脑绘制建筑图340余份,填写各类表格365份……每一个数字,都是昌都文物局普查队一步一个脚印地探访而得,这些珍贵的一手资料为昌都文物局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前,昌都在文物保护方面还没有步入正轨,文物保护各方面都处于起步和准备阶段。按照《西藏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我们成立了昌都地区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普查队,并制定了《昌都地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以科学有序地进行文物考察等工作。前期工作现在已经基本完成,自治区也对昌都文物保护工作特别重视,拨给我们应急抢险工程资金,提供优惠政策,对我们从起步到真正开展保护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永宗达瓦高兴地说道。
据永宗达瓦介绍,在已经探寻到的文物点中,80%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文物保护工作要尽快展开。除重点文物点的维修保护工程外,应急抢险也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
目前,昌都文物局对已知的文物古迹已经开始进行初步保护和维修工作。主要包括应急抢险,古建筑维修和红色遗迹保护。
起步晚 发展快
昌都地区文物保护工作起步较晚,文物资源虽丰富,但文物基础工作薄弱,家底不清。尽管早在1977年就发现了卡若遗址,然而文物保护工作一直进展缓慢,直到2002年昌都地区文物局机构改革,在昌都的历史上有了专门的文物管理机构,11个县也成立了文物管理局,才算是给昌都地区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昌都地区文物局现有科室包括办公室,文博科、文物研究所、考古管理科和督查科。文物研究所的设立对昌都地区文物调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起步虽晚,但昌都文物保护工作却不落人后。尽管“十一五”没来得及列入规划当中,但不少文物应急抢险和保护维修工作却已经陆续展开。
应急抢险旨在对因年久失修等原因造成的文物遗迹进行及时抢救,修旧如旧,维持住现况,再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进行整体全面的维修和保护。近两年内,昌都文物局已对区内43处古迹进行抢险维修,抢修投入260万。古建筑维修方面也已经开工6处,总投资3000万。
除了历史文化古迹,昌都作为西藏第一个插上五星红旗的地方,也留下了很多革命遗迹。“我们不应该遗忘那些用生命为昌都的解放和发展铺下基奠的前辈们,保护好红色遗迹,是我们对革命先烈和昌都建设者们的尊重和敬意,同时也是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下去。”永宗达瓦如是说。
近两年来,随着文物普查工作的展开,昌都地区已发现或确认包括解放委员会办公旧址、烈士陵园等43处“红色遗迹”,这些印刻着昌都60年来艰苦奋斗历史的旧址也已成为昌都地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
“今年三月在研究“十二五”项目的讨论上,自治区对昌都地区文物工作格外关注,我们有2个亿可以在未来五年内实施相关维修保护工作,比如卡若遗址公园的建设等。在现有的600余处文物点中,我们会根据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进行筛选,对重点文物点进行维修保护,同时根据情况附带应急抢修其他文物点,点线结合,提高效率。”永宗达瓦说。
随着文物保护工作渐入正轨,各级关注和投入的加大,昌都将在未来的几年中对区内珍贵文物古迹进行全面保护和维修,让康巴文化在藏东高山流水之间延续传承,绽放异彩。(作者:王舒 陈香玉 牧原)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