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连海:改变中国近代考古的是个瑞典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10-20]
在中国的近代考古学史上,率先拉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大幕,随后又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一举改变了中国近代考古面貌的,是一位出生于1874年的瑞典人安特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安特生博士毕业后,曾先后两次参加南极考察活动,并因此名声大振,于1914年受聘任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在中国从事地质调查和古生物化石采集。 1916年,由于中国时局动荡,地质考察的研究渐趋停滞,安特生也因此把精力转向了对古生物化石的收集和整理研究。这就导致了他日后工作性质上的根本转变。
1917年,安特生在河南西部做地质考察时,到过位于渑池县城北9公里左右的、靠近黄河南岸的小村庄——仰韶。但这个小村庄与坐落在中原黄土地上的无数村庄一样普通,并没有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1918年2月的一天,安特生偶然遇见了在北京任教的著名化学家麦格雷戈·吉布。后者向安特生出示了一些包在红色粘土中的碎骨片,说是刚从周口店附近采到的,并提及有类似堆积物的石灰岩洞穴在周口店一带极多。这件事引起了安特生的极大兴趣。1918年 3月,安特生来到周口店考察了两天。在这一地区,他找到了两个种的啮齿类和一个种的食肉类动物化石。能够在北京附近找到一处“龙骨”产地,对安特生来说,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但初次发掘的收获并不大,安特生没有发现更特别的东西。
1920年深秋,安特生的助手刘长山奉命再去仰韶村一带向村民收购“龙骨”,结果没有收到什么古生物化石,却意外地带回不少的石器标本。这下子使学术嗅觉敏感的安特生警觉了:仰韶村会不会有一个大的石器时代遗址呢?被一种强烈的发现欲望驱使,安特生于1921年4月迫不及待地亲自重访仰韶村。这次他可看清楚了,仰韶村一带确实是个很大的古代遗址,在冲沟的断崖面上暴露有深厚的文化堆积灰层和灰坑,到处都可以捡到古老的石器,但是没有金属器的踪迹。特别使安特生感兴趣的就是那些彩陶。但是安特生并不知道这些是什么,这些与古文明有什么联系,直到回国他看了一份关于分布在中亚一带的安诺文化的学术报告。他突然发现,这份学术报告中发表的彩陶图板和仰韶村出土的彩陶十分相似。于是,安特生决定再次回到中国的仰韶,一探究竟。这一次不要紧,他发现了仰韶文化。
从1921年10月27日到12月1日,安特生和中外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一道发掘仰韶遗址,结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仰韶遗址有了惊人的发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