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博物馆国宝失踪第一案 "史孔和"失踪之谜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10-08]
1959年8月,中国历史博物馆竣工并交付使用后,内部布展工作紧张地开始了。展陈方案涉及中华五千年历史,党中央非常重视,中央政治局亲自审批陈列方案,并且报请毛泽东主席同意,定于1961年7月1日建党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然而,就在这时,一件珍稀的西周青铜器———史孔和不翼而飞,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失窃的第一件文物。之后,这件案件的侦查一直在高度机密的情况下进行,侦破的细节一直鲜为人知。那么,是谁躲过了森严的警卫,将史孔和据为己有?此案的侦破细节又是如何呢?请看一级警督、全国公安文联会员穆玉敏为您还原真相。
国家一级文物史孔和一夜之间蒸发无影
史孔和是国家一级文物,青铜质地,体积不大,高7.5厘米,直径11厘米,制作很精致,看上去像个球形带把手的水盂,内底面刻有大篆体铭文:“史孔作宝和子子孙孙永宝用。”
这件史孔和是从民间收购来的。解放初的一天,一位王老太太拿着它到青岛市贸易行,问能不能换几个钱用。青岛市贸易行的一个老员工接过去看了看,知道是好东西,就问老太太是怎么得来的。老太太说是祖传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反正是老物件,年头不短了,要不是生活拮据,还舍不得卖掉呢。
青岛市贸易行的老员工把收购的史孔和视为珍品。北京市特艺公司振环阁门市部得知这一信息后,与青岛市贸易行商洽,有意收购史孔和。青岛市贸易行忍痛割爱,把史孔和卖给了振环阁门市部。振环阁门市部于1957年10月28日把这件宝贝送进了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立即把它陈列在青铜器馆内。1959年6月,即将竣工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筹备征集文物的时候,故宫博物院把包括史孔和在内的遴选出来的珍贵文物一起调运到历史博物馆新馆,陈列在西周社会文物展厅32号展柜里,等待开馆的时候与世人见面。
1959年8月14日上午8时,历史博物馆西周社会文物展厅的保管员小魏像以往一样,习惯地手舞鸡毛掸子,边打扫边清点展柜里的文物。
当她弯腰清点32号陈列柜子里的文物时,数到第16件,她愣了,应该是17件,怎么数到第16件就没有了?陈列柜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对应着一个说明牌,16件文物配有16个说明牌,并无多余的说明牌。但小魏清晰地记得32号陈列柜里应该有17件展品。她急忙跑回办公室,拿来展品清单一一核对后,不禁大声喊了起来:“史孔和怎么不见了?史孔和没有了!”
判定此案为监守自盗,却苦无证据
1959年8月14日上午9时,北京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处值班室接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卫科科长齐军打来的报警电话。几分钟后,文化保卫处的高克、李岩处长率张政等9名侦查员赶到现场。紧接着,公安部三局的领导和侦查员也赶到了。
勘查现场的时候,高克处长发现摆放史孔和的展柜并未加锁。再观察周围,文物虽已入柜,但是不少展柜的玻璃还没来得及装上,那些价值连城的宝贝就那么无遮无拦地摆在那里。
齐军科长介绍,因为布展的时间紧张,赶制的展柜还没来得及安装玻璃就被运来了,为了抢时间,只好摆放文物和安装玻璃同时进行,这几天,安装玻璃的工人正在加班加点工作。不过,玻璃安装工都是经过审查的,很可靠,内部工作人员管理也很严格。并且新馆防守严密,有荷枪实弹的警卫战士,本馆工作人员进入必须向警卫战士出示证件。
经过反复调查,侦查员们认为:历史博物馆新馆内部安全防范措施严密,不熟悉内部情况的人很难入馆作案。特别是西周社会文物展厅走廊东侧正在修建电梯,搭有脚手架,为安全起见,西周社会文物展厅走廊里特别安排了警卫战士昼夜看守,外贼绝对进不来。
高克处长认为,盗贼的目标好像很明确,仅盗走了32号展柜里体积很小的史孔和,并连同说明牌一起拿走,这符合内部了解情况并懂得文物价值的人作案的特点。
14日晚,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安林等领导听取了案情汇报,研究决定成立侦破组,会上还给案件定了性:内部人员作案。
侦破组对13日下午6点30分至14日晨案发期间留在新馆内的43名内部工作人员逐一进行了排查。
排查结果是,案发的时间段里,唯独赵桐蓁有条件直接接触32号展柜。因为那天赵桐蓁在新馆内值夜班。在西周社会文物展厅走廊里执勤的战士也证实,案发的当夜,除了值后夜班的赵桐蓁外,西周社会文物展厅内再无其他人进出。
赵桐蓁,29岁,1949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8年复员到历史博物馆,任文物征购组的征购员。据了解赵桐蓁的人回忆,在部队期间,赵桐蓁挺讲究吃穿,还好占小便宜,曾经贪污过集体的菜金和粮票,所以,当兵9年,他既没入党,也没提干。
侦破组还分析推测,赵桐蓁具备作案动机,他虽有妻室,但生活上不检点,与大华电影院的一个漂亮女子经常出入酒楼饭店,靠他的工资是维持不起那种消费的。
可是,尽管赵桐蓁有作案动机,也有作案时间,但侦破组却缺乏足够的证据:小魏的鸡毛掸子把展柜掸得纤尘不染,刑技人员未能提取到指纹等物证。并且,小魏的喊声引来不少工作人员,现场被严重破坏。
三个月过去了,侦破组苦于找不到赵桐蓁作案的证据,史孔和案仍然是个谜。
嫌疑人再次犯案,被人赃俱获
日历在侦查员的忧心忡忡中翻到了1960年,历史博物馆开馆进入一周年倒计时。这年4月,北京市文化局组织下属各单位一些干部到顺义县牛栏山公社前桑园村劳动锻炼一年,赵桐蓁亦在其中。
1961年春节前夕,下放劳动干部队发生了偷盗事件:一个宿舍的四个下放干部的箱子被撬盗,丢了一块瑞士马威牌手表、一个象牌矿石收音机、两条枕巾、一双毛袜子、一小捆毛线和一块香皂。为了不影响与当地村民的关系,下放劳动干部队队长告诫大家,谁也不许外传。
侦查员勘查的时候,发现宿舍顶棚上有一个破洞,继而又发现破洞里藏着一团报纸,报纸里包着一个茶叶盒,茶叶盒里正是被盗的手表和矿石收音机。显然,窃贼还没来得及把赃物转移出去,这说明是内贼干的。侦查员照原样将物品放回原处,耐心等待贼来取赃。可是,不知谁把丢东西的信息透露给了房东大嫂,房东大嫂认为,这么大的事儿出在自己家里,是对自己清白的玷污,她找到村党支部闻书记哭诉:我家祖辈是规矩人,出了这种事儿,让我一家老小的脸往哪儿放呀?要命的是,败坏了咱村的好名声……不知内情的村支书听了房东大嫂的诉说,异常生气,他启发房东大嫂说:“你好好想想,在你家住的下放干部里有什么反常的人?”
房东大嫂擦了一把泪,说:“对了!出事儿那天的早上,那个叫赵桐蓁的挺怪的。”
她回忆说,那天早上她进了那间宿舍,想打扫一下房间,却看见赵桐蓁神色慌乱地站在屋里,大嫂问他:“你怎么还不去吃饭?”赵桐蓁连忙从房柁的钩子上取下自己的提包,摆弄着说:“我的提包拉锁坏了,想修一修再去吃饭。”
村支书把情况告诉了下放劳动干部队队长王树礼,王树礼脑袋发热,忘记了侦查员暂时保密的叮嘱,两人把住在房东大嫂家的下放干部都叫了回来,当即把赵桐蓁的箱子和被褥统统检查了一遍,却什么也没找到。
毫无疑问,盗贼被惊动了,顶棚破洞里的诱饵原封未动。
2月14日,返城的日子。
天还没亮,赵桐蓁也和大家一样忙碌着,他捆好自己的行李后,独自走到了院子里。见四下无人,他大步跨到柴堆旁,弯腰扒开柴堆,拿起了什么揣进怀里,然后钻进了厕所。突然,他的身后传来声音:“赵桐蓁,你在干什么?”
问话的是下放干部邱关鑫。“没……没干什么。”赵桐蓁慌忙把手里的东西扔到地上。
大家闻声赶来,打着手电筒往地上一照,见是一块枕巾。就是被盗的那块。不得已,赵桐蓁把其他的东西也掏了出来,香皂、毛袜子和毛线立即被它们的主人认出。人赃俱获,赵桐蓁低下了脑袋。
嫌疑人交代犯罪经过,史孔和重现天日
侦破组决定两案并审,直接向赵桐蓁“要”史孔和。
可是,一连几天的审讯,赵桐蓁只对眼前盗窃行径认账,对史孔和案矢口不谈,硬扛着。
1961年2月18日上午,赵桐蓁崩溃了,老老实实地交代:“史孔和被我藏……藏的……肚子……里了。”
预审员押着赵桐蓁到了历史博物馆文物库房西墙下的一尊西周青铜器“”前。“”是古代炊具,相当于现在的蒸锅。“”有的连体,有的分体,眼前这尊是分体的,半米高。赵桐蓁搬开上半部,露出宽敞的“肚子”鬲,史孔和就被藏在里面。
赵桐蓁交代,1959年8月13日晚上差5分钟零点时,他到新馆来接班。他知道,新馆里的每一件东西都价值连城。赵桐蓁停在32号陈列柜前,眼睛盯着史孔和,他思想斗争了一会儿,决定下手。
他蹲下身子,用右手夹出柜里的史孔和及说明牌,装进兜里,把柜里其他文物摆匀称,快速退了出去,溜回值班室,把史孔和装到自己的书包里,放在桌子底下。
翌日上午,赵桐蓁交班后,背上自己的书包,出了历史博物馆新馆的西大门,直奔老馆自己的办公室,掏出史孔和,用报纸包好,小心翼翼地塞到文物柜后。案发后,侦破组和博物馆的领导多次找赵桐蓁谈话,赵桐蓁心里明白自己被怀疑上了,他试图把史孔和放进同事的文物柜里,转嫁他人,可又怕暴露了自己。9月初的一天,他往新馆的文物库送箱子时,发现有间库房的门没上锁,里面放着许多文物和箱子,在西墙下摆着一尊半米高的西周青铜器。
赵桐蓁心里一动,把赃物藏在这里太保险了,首先,不用害怕警察搜查自己的办公室。第二,文物管理规定很严格,一般情况下,决不允许拆分,不许拆分,就发现不了史孔和,等风头过后,再伺机取出来拿走,史孔和就归自己所有了。第三呢,万一有人在里发现了史孔和,也会误认为忙于布展的时候放乱了,不会怀疑到自己头上。
于是第二天一早,他把史孔和悄悄藏进了的“肚子”里。
1961年7月1日,历史博物馆新馆按时开馆,失而复得的史孔和被摆放在原来的位置,迎接人们的观览。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