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美术馆开馆之际,由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和北京可创文化共同举办的艺缘-邹佩珠的创作和社会活动暨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美术馆开幕庆典于9月27日15时举行。艺术界知名艺术家评论家悉数到场。美术馆按照时间划分九部分,展览中有她早年的创作、绘画、书法作品和她大量的近年来参加的各种社会活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作为本次开馆仪式主持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冯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向大家讲述双重身份的邹先生。
作为艺术家的邹佩珠。她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早期任课做多的讲师,在她的感染下,出现一个颇有创造性的女雕塑家群体。她也是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者、草创者之一,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创始人之一。
作为著名美术活动家的邹佩珠。一边照顾和服务于李可染先生的创作事业,一边坚持其他工作来贴补家用,在她的陪伴下李可染先生走过文革艰苦的岁月,也是在她的陪伴和照顾下李可染战胜晚年的体弱多病,使他晚年的中国山水画艺术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山水画由古典的面貌向现代形态融进时代新生和艺术变革达到的高峰。
在李可染去世至今的20多年里,邹佩珠竭尽全力宣传推广可染先生艺术创作的成果和治学精神,感动后人。邹佩珠先生作为独立的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本来也应有她的个人的成就和她在艺术界的影响,但她牺牲了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全并造就了可染先生这位山水画大家。在奉献中邹佩珠活出了光彩,活出了品格,活出了价值,这是我们今天所有参加这此活动的朋友们所感动、感叹和感谢她。
大爱之人不朽之名
“峰高无坦途”这是李可染先生总说到的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李可染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悟出来的。所以只有身旁的邹佩珠理解并能给予李可染以支持和帮助,使他在险峰中把稳脚步。因而正如冯远先生致辞中所言:有了不平凡的女人在背后的支持百分之九十九的男人才可能成为圣贤!”只有这样的大爱,才能奉献真心,只有真心,才可不计宠辱。
改革中国画是件不得了的事,我做的只有支持他
邹佩珠在悉心照顾李可染的同时,还肩负着家庭的重担,李可染所经历的挫折,她也极尽权利的分担,在她的生活里只有李可染,在她的奉献下只辉煌了他的艺术人生。经历中国画改造时期,李可染敢于进行突破,尽可能保持自己独立性的重要画家,他非常肯定地告诉人们,中国画在“崭新的时代”到来之际已经成为“遗产”,人民的需要已经发生改变,中国画需要加以改造。
我支持的不仅是雕塑、国画,也不仅是李可染,而是中国自己所特有的民族文化。
“不要紧,我将来自己还会画”
长久以来的依赖与信任,李可染每次创作完成,都会请邹佩珠先来把关,得到邹佩珠的首肯是一代大师认为能够得到的最高奖赏。相敬如宾的一对夫妻,在平凡的生活中充满这样有爱的艺术交流。
邹佩珠也常临摹李可染的作品,每次看到夫人临摹的作品,李可染都不住的叹息,极具天赋,却甘心为李可染的改革工作完全付出她自己。他都会深情的说,你要继续画自己的画,邹佩珠也总会回答。
文化事业的接力棒
世间事事难料,李可染逝世前几天,夜已近深,李可染先生在桌前对着自己抓笔的三只手指自言自语,“这手画,画不坏,写,写不坏......”就是说在他苦心研究中国画多年后的今天,他的手已经完全融于心,但是残酷的事实就是手可以不坏,但是生命却会被迫终止……
中国画的改革不是一句空话,首先要了解中国画,要钻研,中国画有很多严格的要求,要用很长的时间去时间。李可染的事业不是为他个人,那么应该发扬他的精神的同时,还有他未尽的心愿,在李可染的墓碑上刻着邹佩珠先生的画,这个非常重要,这是一种精神的延续,邹佩珠与李可染先生的宏愿。接下来的几十年依然极尽全力的将李可染先生的作品和文献史料无保留的奉献于社会,对于全面、完整的向社会、向国际介绍李可染的艺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犹如邹佩珠先生所言:一个文化事业,一个民族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不是哪几个人就能完成的,如同体育竞赛中的接力棒,要一帮一帮的接续完成,一个人只能做他能够做的一点。所以这个文化事业,要靠我们整个个国家整个民族共同努力向前。
今天李可染基金会美术馆的开幕,为宣传和弘扬李可染艺术精神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从另一个角度也可说是完成了李可染先生放不下的心愿,通过这次展览让我们看到了美术活动家隐藏其本真的一面。邹佩珠先生风趣的说:“我与李可染的白发学童比不了,我是幼儿园水平,我现在还在练习过程中,今天给大家献丑了。”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