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到北宋早期
叶英挺的家乡在浙江丽水,在当地有不少跟龙泉窑有关的遗迹,他介绍说,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土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又居于瓯江上游,不仅具备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还有便利的水路运输,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便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吸取瓯窑、婺州窑等周边窑场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但当时烧制的青瓷非常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
叶英挺说,这一状况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却突然出现了变化——淡青釉瓷器出现了,它器形规整,釉面均匀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有些还经过刻花修饰,十分精美。“据我实地考查证实,当时这类淡青釉的烧制地点主要是在龙泉金村一带,今天的金村还可以找到这种淡青釉瓷器,在别处未有发现,由此推算,金村制瓷在当时是十分辉煌的。”
叶英挺依据文献和纪年器物考证说,北宋龙泉窑的突然兴起很可能和龙泉窑为宫廷烧造“贡品”有关。当时烧造皇家御用秘色瓷的越州窑,无力承担数量庞大的贡瓷,于是就发生了产业转移,转到了龙泉,越窑先进的制瓷技术传了进来,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迅速提高。另一方面,越窑因为各方面原因而逐渐衰落,导致南方的制瓷中心向龙泉窑转移。在这样的情况下,龙泉窑以其制作贡器的使命,换来了它本身发展的契机,从北宋开始,龙泉窑逐渐取代越窑,一跃而为江南第一名窑。
北宋后期到南宋
龙泉窑在南宋的发展是跟大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火所破坏,其制瓷技术传入到南方。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技北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到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在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成为我国瓷器史绚丽的篇章。
另一方面,南宋立国水乡、海隅,水上交通发达,有利商业、贸易的发展。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实施瓷器的出口,龙泉青瓷在东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都是受欢迎的商品。据史料描述,当时“窑群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往返穿梭,日夜繁忙。”瓷器内销运往临安(南宋都城,今杭州),外销经瓯江出海,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
从这时开始,龙泉窑出现了两大系列的精美产品: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黑胎厚釉青瓷的产品数量比较少,迄今只在龙泉大窑、溪口两地近十处窑址中发现这类瓷器,而且都是与白胎青瓷同窑同烧的,其中溪口瓦窑垟窑以生产黑胎厚釉青瓷为主,其他瓷窑以烧白胎厚釉青瓷为主,兼烧一部分黑胎青瓷。黑胎青瓷的特点是薄胎厚釉,釉层开片,紫口铁足,有些器物还采用支钉垫烧。这些在龙泉窑青瓷的内部发展脉络中都找不到相应的发展轨迹,尤其裹足满釉支烧的工艺对于龙泉窑来说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工艺风格上的骤变显然是受到外界制瓷技术冲击的结果,最有可能的就是朝廷的干预。
元到明早期
叶英挺说,虽然龙泉窑熊熊的窑火曾一度遭受蒙古铁骑的践踏,但入元后,龙泉青瓷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
1979年为配合浙江省紧水滩水库工程的兴建,浙江省文管会等单位,在龙泉县东部安仁口地区发掘了元代窑址,出土资料表明,元代龙泉青瓷生产除部分上继宋代传统以外,规模继续扩大,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产品品种增多,在器型和装饰上又有新创造,比如胎质较厚、器型粗犷、釉色更加成熟凝重的大器,比如当时流行的露胎工艺等,使风格多样化。元代大批的龙泉窑瓷器沿瓯江顺流而下,转由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温州和泉州,将瓷器出口到世界各地,像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都有龙泉窑的瓷器。1975年~1977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一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叶英挺曾在2005年11月对外发布自己发现了明代龙泉官窑,此事震动了海内外陶瓷学界。经研究,元代龙泉窑的繁荣为明初龙泉官窑的设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明龙泉官窑器延续了元代的大器风范。从目前处州青瓷博物馆征集到的一批明初龙泉官窑青瓷碎片及结合传世完整器来看,明龙泉官窑青瓷在烧造工艺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巅峰,无疑代表着龙泉窑瓷器烧造史上的最高水准。以装饰为例,元代流行露胎、贴塑、模印等装饰手法,明龙泉官窑青瓷主要以刻花为饰,将刻花与厚釉结合得恰到好处,精美绝伦,花纹与青如翡翠的釉色融为一体的刻花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明龙泉官窑器的刻花装饰工艺取得了新的突破。
由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主办,深圳收藏协会、闪隽艺术中心协办的“盛世收藏”系列活动之一的鉴赏讲堂,9月8日下午,在罗湖创意文化广场开出了第二个专题讲座,题目是《龙泉窑瓷器的工艺和历史》,主讲人是浙江丽水处州青瓷博物馆馆长、资深收藏家叶英挺先生。
叶英挺带来了多量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瓷器标本供听众入手揣摩,再辅以银幕上映射出的器物图片,将龙泉窑的烧造历史娓娓道来,让听众徜徉于千年之间泥和火的陶冶、釉汁和胎体的相濡、雕塑和绘画的挥洒之瓷艺世界。
龙泉窑青瓷在中国瓷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创烧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南宋到元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其青翠晶莹的釉色素享“千峰翠色”的美誉,历来深受陶瓷爱好者的青睐。
叶英挺给记者拿出一件“龙泉窑青瓷梅花盘”说,“这是元代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也我们博物馆的重要馆藏。你看它在整体造型上,布局合理匀称,装饰纹样线条优雅,其精湛的工艺和超凡的艺术效果密切结合,相得益彰,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龙泉窑青瓷中的精品,也是国内难得一见的珍品。这个盘子高3.5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5厘米,盘作五个花口,浅腹,圈足矮小。内底在釉上堆贴梅树及月亮,呈红褐色,树下方刻水纹及梅月倒影。胎灰白,胎质坚硬细密,釉层薄而透明,呈梅子青色,青翠欲滴,温润如玉。”
梅子青这种美色,是怎么得来的呢?叶英挺说,龙泉窑瓷器有两种代表色调,一是这种梅子青,一是粉青。梅子青色调来自于龙泉青瓷中的经典釉质,釉料属于石灰碱釉,在强还原焰中烧成,温度大致控制在1250度1280度之间。由于烧成温度高,釉层清澈透明,釉色青翠,如同翡翠琢成。同时,胚料中还掺入含有较高氧化铝和氧化铁成分的“紫金土”,这样能提高胎的抗弯强度,在高温中不易变形,保证青釉的呈色。
盘中梅花和月亮等,用堆塑技艺来表现。“堆塑”是一种陶瓷修饰技法,即将模印或雕塑成的立体状纹饰贴附在坯上,然后烧制而成。由于料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烧成后冷却阶段经过两次氧化,纹饰表面呈紫红色,在青釉的衬托下,色彩鲜艳夺目,取得很好的修饰效果。这一装饰手法在元代比较流行,到了明代则比较少见。从盘底堆饰的梅枝形状、月亮及淡淡的梅月倒影等整个构思来看,则取意于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叶英挺说,北宋以来,梅与月就结合为一组特定意象,到了元代龙泉窑,梅月纹就是常见的装饰花纹之一,和龙泉窑其他主要装饰花纹题材如牡丹、莲花、菊花、茶花、海棠花等相比,更可看出其独特性,牡丹、莲花之类虽然样式丰富,但都没有附加的意象,梅月纹的出现是从文人的情趣开始,此盘堆塑刻花的梅花月影则非一般梅月纹能比,颇具文人画的气质韵味:梅树造型古拙优雅,肥不臃肿,瘦不枯槁,枝有偃仰,花分疏密,枝相依,花相向,势体自在。堆塑的凝重和立体感更能发挥造型艺术的优势,有力刻画梅枝曲如斗柄的形态,势若屈铁的苍劲桀骜,传达出梅花受天地之气,秉霜雪之操的神韵。而釉面青绿如玉恰似一倾碧波,釉下所刻梅花月影则淡雅清秀,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恰似梅花的暗香,含蓄内敛,似淡又浓。浅浅的水纹似动又静,似乎漫溢梅的幽香,牵引出一个意蕴悠远的时空。画面各元素刚柔相济,阴阳相应,虚实相生,形、神、意俱佳,是诗画艺术与龙泉青瓷这一载体的完美结合。
此盘充分展示了龙泉青瓷的表现力,别具临水照花的古典之美,以梅之清与瓷之青互品则又是一番滋味。
龙泉窑收藏是价值洼地
龙泉窑青瓷精品存世量并不很大,那么处州官窑存世精品更是寥寥无几,据调查,处州官窑产品,北京故宫博物院有3件,浙江省博物馆有3件,上海博物馆、广西博物馆、河北博物馆各1件。国外一些大的博物馆也有相关馆藏,比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布卡普宫博物馆及日本的户栗美术馆、白鹤美术馆、五岛美术馆、德川美术馆等等。这些器物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器形庞大,制作精美,与同期器物比较简直有天壤之别。
从整体来看,龙泉窑青瓷在国内市场基本上还比较冷清,从近些年国内外各大拍卖市场上关于龙泉窑瓷器的拍卖情况就可以知道,龙泉窑市场还处于一个低谷状态,尤其与火热异常的元青花及清三代瓷器市场相比可说是一个大冷门。
2004年11月北京翰海一次拍卖会上,一件高11.2厘米的宋龙泉青瓷三足炉成交价为41.8万元成交,而另一件高13.3厘米的宋龙泉青瓷三足炉在2005年3月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84.354万元成交;在2009年12月广州嘉德拍卖会上,一件南宋龙泉窑鬲式炉35.84万元成交;2009年12月,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一件元代龙泉窑模印龙纹盘拍出24.64万元;2010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拍场,一件明永乐宣德龙泉窑青瓷缠枝花卉纹碗以43.18万港元成交,近些年的拍卖情况一直如此,拍品的成交价都不高,超过百万的都寥寥无几,成交不是十分活跃。由此可见,目前的龙泉窑青瓷市场还处于一个初级的阶段,市场价格比较低。而另外那些瓷器价格的高涨,是国内外大型拍卖会长久以来的拍卖价格导向在起作用。
因为收藏龙泉窑青瓷的人还比较少,进入的资金少,所以上涨价格慢,可以说是不温不火。可以肯定的是,龙泉窑青瓷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和升值空间,龙泉窑青瓷的价值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中,初步认定龙泉窑确实存在明初官窑遗址,从而颠覆了“龙泉无官窑”之说,龙泉青瓷历史被全新改写。专家们还发现在这些窑址发现的瓷片纹饰风格、器型样式不仅与景德镇明代官窑相一致,而且也与故宫博物院现有皇家藏品吻合。像2006年浙江举办的一场拍卖中,明永乐龙泉官窑石榴尊估价120万至150万元,成交价达到了330万元,口沿及器身饰刻画花纹,其中口沿三层:锦纹、席纹、鼓钉纹。器身从上而下有五层:蕉叶纹、缠枝莲纹、锦纹、四季花卉和莲瓣纹,其刻花同景德镇明永乐御窑厂出土青花相比,难分伯仲,不同之处,乃以刀代笔,以泥为汁而已,为明永乐龙泉官窑产品。跟该拍品类似并流传至今的只有一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投资者来说,应该注重处于价值洼地的龙泉窑,其官窑身份的确定,将会使明龙泉窑官窑器价格飞速上涨,由官窑器推动,对整个龙泉窑青瓷的认识,由会带动整个价位的提升。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