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素有“瓷器之国”之称。景德镇是我国陶瓷主要产地之一,制瓷历史悠久,闻名中外,享有瓷都美誉。郭沫若1965年在一首诗中盛赞景德镇:“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瓷都景德镇人杰地灵,这里不仅有着千年古镇的文化内涵,更有许多优秀的陶瓷艺术家。他们用画笔和情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表达自己对艺术的感悟与热爱,更表达了艺术家们对这片沃土的挚爱和深情。王一萍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用他的千幅作品寄托了对瓷都的特殊情感,而这些作品也是他近40年陶瓷艺术人生的见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绘画艺术
王一萍与绘画结缘始于孩提时代对绘画的喜爱,还是上小学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对画画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天赋。读书后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绘画,直到进入陶瓷职大进行全面系统的绘画学习。王一萍对老师所教的绘画知识有着很强的接受能力,于是,闲暇时候他便自己观察生活细微之处,从自然界获取创作的灵感。对生活的关注与创作的执着使得他的作品出神入化,生动而富有灵气。
每个画家都有他们各自的风格和专注之处。王一萍虽然是一位一专多长的画家,但是他对花鸟绘画更为热爱,他的许多作品题材均为花鸟,尤其是对鹤的表现形式更是妙不可言。上百幅以鹤为主题的作品表现了不同的寓意和文化内涵,让观赏者爱不释手,特别是《百鹤图》更是王一萍呕心沥血之作。
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际遇、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王一萍就是这样一位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其内在思想与追求的一位画家。
艺术是对人生的感悟——潜心绘画艺术
对陶瓷绘画艺术的热爱让王一萍的生活更加简单而专注,废寝忘食地创作是常事。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2008年春节,当人们都在休闲娱乐之时,他却静静地在创作他的《十二生肖英雄会》这幅画作。在别人眼里,热闹好玩的春节一晃而过,而王一萍却用他的这幅作品为他的春节增添了除去寂寞和清净之外的更多快乐和宽慰。正是有着对艺术的热爱,才让王一萍耐得住寂寞,在陶瓷绘画艺术领域不断创新出佳作。
王一萍在绘画领域涉猎很广,花鸟、山水、人物皆是他创作的主题,然而对于中国文化的感悟和对自己艺术风格的定位,让他更青睐于“鹤”的艺术创作。在中国,人们常把仙鹤和挺拔苍劲的古松画在一起,作为长寿的象征。鹤为长寿仙禽,据说,鹤寿无量,与龟一样被视为长寿之王,鹤是古代人民最崇高动物中的一种,它象征着圣洁、清雅、长寿,给人们留下的影响很大。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许多鹤已经濒临灭绝,王一萍希望通过自己的画作让更多的人去关爱自然,关注生态。让人们携起手来保护鹤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这些对生活的感悟,让王一萍常常不能平静,他要用自己的画笔说话,所以他会一直画下去,因为这不仅是一门艺术,在他看来更是一位画家的社会责任。
成绩是对艺术家的回馈——执着绘画艺术
艺无止境,王一萍深谙此道,他从未放松过自己对艺术的创作与追求,始终保持着创作激情,而他的勤奋与执着也得到了社会肯定和业界赞誉。他的作品多次参赛并获奖:《人间天堂》5尺4瓷板画作品,1997年10月在莫斯科“温登汉”国际艺术品展览上,被俄罗斯老外交家“顾大寿”(中国名,该名是毛泽东同志为斯大林派驻中国的外交官启用的中国名字)以美金1万元收藏。此后的近几年间,他的作品《松间情趣》获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作品《松鹤长春》获首届上海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一等奖;作品《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获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奖赛金奖;作品《荷花》获广州“和平万岁”中国国际名人书画工艺品大展赛金奖;作品《和平之春》获中国当代艺术传世精品征集评比金奖;《虎胆英雄杨子荣》瓷画获第43届全国旅交会江西工艺美术大奖赛“铜奖”;《清香》瓷作获 “金旺佰式杯”全国陶瓷花盆创新评比大赛“铜奖”;《五虎图》瓷画获全国优秀陶瓷艺术家评选大赛“优秀奖”; 特艺粉彩《林中曲》瓷作获第四届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优秀奖”;创作特艺青花斗彩《幼猴捧桃》和《野鹿衔花》两只千件瓷瓶被镇江金山寺收藏。
王一萍在陶瓷绘画艺术领域的执着与成就感染了许多人,他的陶瓷艺术人生吸引了中国艺术网、中华瓷满网、《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其进行采访报道。他的作品也被《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当代陶瓷美术家辞典》、《中国书画家大辞典》、《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作品收藏图库》、《第二届江西省陶瓷艺术作品展》、《中艺网2005全国优秀陶瓷艺术家评选大赛作品集》、《2008当代景德镇艺术陶瓷作品集》、《中华名人》等典籍收录。景德镇日报记者 万荻芳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