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饶北钱”传为佳话 50年内没有第二个饶宗颐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8-30]
此公者,饶宗颐先生之谓也,因为他生活在香港,地处中国南隅,故又称“南饶”。“南饶”的提法,是因“北钱”而起,“北钱”,就是北京的钱钟书。这两位都是当代的学问大师,南北双峰并峙,一时传为佳话。
饶宗颐与钱钟书相识,是1980年,地点在北京。时钱钟书年届古稀,饶宗颐小7岁,也已过了花甲。初次见面,饶宗颐送给钱钟书一本诗词《晞周集》,是其70年代初客座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时所作。大概因为该词集“由名媛张充和以小楷录之,词既雄拔,字复秀润,号称双绝”。其时,钱钟书《管锥编》已经问世,他回赠的却是极具个性特征的手稿。饶宗颐日后回忆:“我很佩服他这个人,他收集的材料,一点一滴都不放松,一个东西改很多次。这部手稿是在印出来的书上,他自己又在上面加了很多东西,我现在还保留着。”
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驾鹤西去,北国大师出现空缺,未久,改由季羡林递补,遂成“南饶北季”之势。这是缘于一种群体的潜意识,一人定调,众口附和,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越说越靠谱,越说越神圣,久而久之,离了他还就不成。2009年7月11日,“北季”亦翩然辞世,留下的空当迄今无人去占据。这是钱钟书、季羡林的高绝,也是后来人的悲凉。记得许嘉璐先生说过:“中华文化什么样子?就饶公这样!饶公是中华传统文化呈现于二十世纪的最好典型。我可以说:五十年之内,不会再出第二个饶宗颐!”
今年夏天,笔者与饶公从京城同机赴敦煌。敦煌是他的宿缘,也是他的福地。想当初,青年饶宗颐移居香港,任教于香港大学,1952年,他首次与敦煌结缘:敦煌文物在历史上屡遭浩劫,有三分之二藏品流落海外,其中,大英博物馆将它收藏的敦煌文物制成缩微胶片,是非卖品,然而,饶宗颐却通过一位叫方继仁的商人朋友,高价把它买到了手。在海外学者中,饶宗颐是拥有这批资料的第一人,这就把他和敦煌的距离,一下子拉近,再拉近,饶宗颐因此而走进敦煌研究,终成蜚声国际的一代敦煌学大家。
8日傍晚8点,“莫高余馥:饶宗颐敦煌书画艺术特展”在敦煌研究院开幕。饶公的学问四冲八达,涉及国学的几乎所有门类,包括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考古学、目录学、楚辞学、金石学、音乐史、道教史、佛学、古文论、诗词、潮州学等等;此外,还精通书、画。饶公之画,其白描人物,深得敦煌经卷背面的唐人遗稿真传,循此精进发展,创造出一种饶氏白描。张大千曾评说:“饶氏白描,独步天下。其山水画,更是推陈出新,自成一派。”
9点,众人移步广场,参加饶宗颐先生九五华诞庆寿歌舞晚宴。九五饶公,生日不在香港家里过,竟然不远万里,跑到大漠腹地的敦煌,此事说明敦煌在他生命中的地位。晚宴限五百宾客,主力阵容来自港澳台,次为京沪甘,兼及日韩、英法。广场位于莫高窟前,演出者,为甘肃省歌舞剧院。正当演出结束,演员谢幕之际,一名主持人突然跑上舞台宣布:“今日凌晨,甘肃省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刚才,饶宗颐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将今晚160万寿礼全部捐赠给舟曲灾区,并祝福灾区群众早日渡过难关。”饶公的善举,把歌舞晚宴推向高潮。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