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邢台发现93座战国汉代墓葬 沙河出土唐钱币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8-11
记者8月9日从省文物局获悉,南水北调邢台张夺遗址考古又新发现战国汉代时期墓葬93座,出土260余件器物。

  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邢台市文物考古队于2009年在张夺2号遗址区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汉代窑址2座及战国至汉代时期的古墓葬104座。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今年又对张夺2号遗址区域追加了考古发掘面积(现已定名为张夺村南墓地)。之后,张夺村南墓地由张夺村南1号墓地和张夺村南2号墓地组成,共发现战汉时期墓葬93座。出土器物有布币、铜带钩、铜铃、陶鼎、陶坊、陶罐、陶壶、陶钵、陶碗等260余件(枚)。

  据介绍,战国时期墓葬形制一般呈斗形,竖穴土坑墓较少。葬式以秦人丧葬的特有风俗屈肢葬为主。随葬器物较少,个别墓葬出土有陶鼎、壶、盘等。西汉时期墓葬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砖椁墓两种。葬具基本沿用战国时期方式,但逐渐有了新的变化,如用生土台或四周用单砖垒砌,其上封盖木板来代替木椁。随葬器物也较战国时期丰富,生土台的墓葬随葬器物以陶罐为主,间有陶钵、陶壶等器物出土,多放置在墓主头前。砖砌墓葬的随葬器物基本组合为陶鼎、陶壶、陶盒、陶罐,个别墓葬内增加有陶俑、陶盆等器物。

  考古队在内丘张夺村发掘出如此众多的战国至西汉时期墓葬,在邢台区域尚属首次,且在邢台地区初次发现秦人活动迹象。这为研究战汉时期考古学文化提供了新线索,也为探索邢台地区周边民俗与社会生活提供了新的材料与视角。此次发掘将为邢台地区战国至汉代墓葬分期起到一定的标尺作用。(燕赵都市报记者刘红)

  邢台沙河首次出土唐代窖藏钱币

  6日记者从邢台市文物管理处获悉,在日前沙河白塔镇白塔村一次下水管道施工时,约一万七千枚完整的唐代“开元通宝”钱币意外出土。这些古钱币的出土对研究沙河在唐代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均有重要意义。

  据悉,近日,沙河市文保所接到该市白塔镇文化站汇报,某施工部门在白塔镇白塔村挖下水管道时发现大量铜钱。文保所所长带领工作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并请当地派出所安排警力,协助维护现场秩序。工作人员发现出土钱币地层离地面约3米,盛币陶罐已被挖掘机抓坏,从陶器残片分析,应为两个大陶罐和一个小陶罐。大量古钱币与泥土混合在一起。古钱币应是成串堆放在陶罐内的。工作人员不顾烈日当头,紧急清理遗物。同时还对周围简单地进行勘探,没有发现其他遗迹现象。终于,他们将这些珍贵的古钱币一个不少地从泥土里清理出来,连同其他遗物一并装车,连夜赶回文保所,安全地放入文物库房。

  第二天,当地文保所对这些古钱币简单进行清理,发现古钱币的面文全部是“开元通宝”。形制规范,制作精美,字迹清楚,文字秀美、大小、原薄相差无几,直径大部分为2.4厘米,除面文外,面无记号,背面部分有月纹。既有早期的也有唐中期的。完整钱币约一万七千枚,重约71公斤。这些钱币应是战时主人在紧急情况下,藏匿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的。

  开元通宝钱始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它是一种新的钱币体制,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元通宝钱的铸行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标志着五铢钱的结束,通宝钱制开始。通宝钱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形制,而在于钱名,也即钱文。钱文内容由“开元”与“通宝”两部分构成,前者昭示开始新纪元,后者表示通行宝货。自此以后,方孔圆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某某(多为铸币年号或国号)通宝、元宝、重宝等。这种钱文结构模式成为历来各代方孔圆钱的标准,前后流通一千三百余年,直至民国初期才逐渐消失。

  开元通宝钱的铸行,对我国的衡法产生了重大影响。开元钱每十文重一两,每文铜币称为一个钱。我国以十进位的一两十钱制自此开始,原来实行的铢、絫等计量单位停止使用。在钱文书体方面,开元通宝钱也有革新。我国古代铸币文字书体,先秦为篆,秦至隋多为小篆,而自开元钱始则以隶、楷为主。

  这些古钱币的出土对研究沙河在唐代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均有重要意义。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