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收藏投资

"古玩江湖"黑幕重重 究竟谁来鉴定"鉴宝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8-09
这是一个多数“圈内人”心知肚明却三缄其口的话题。在“不想说太多”、“不愿揭太深”的同时,受访者们有所保留的话语中,频频跳出“水很深”、“道道多”等字眼。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一个波谲云诡、黑幕重重的“古玩江湖”渐渐明晰。

乱花渐欲迷人眼

这个夏天,与天气一样热的,是7月中旬扎堆省城的古玩艺术品“盛宴”。7月16日至18日,一场国际性古玩博览会和两场各有卖点的古玩拍卖会,在省城三家星级宾馆各自安营扎寨,令众多收藏爱好者顿生分身乏术之憾。在媒体惊呼太原正在成为“北方收藏重镇”、“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大古玩拍卖公司的业务基本面”的时候,省内一些资深藏家却俨然一副旁观者的清醒、冷静乃至忧心忡忡。一藏家称,想把自己知道的和经历的写成一本书,书名就叫“谁在忽悠山西人”。

每一场“忽悠”促成的交易,都有着“杯具”的实质。如今的古玩界,最常见的“杯具”既不是买贵了也不是卖贱了,而是兴冲冲用真钱换回假古董。一个业内公认的事实是,经过近30年淘洗,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古玩艺术品,九成以上为赝品。而这些海量现代艺术品以古董身份进入藏家手中的路线图,几乎涵盖了目前所有古玩流通方式。

近年来,一些重大案件成果展,每每成为富贵人家古玩藏品集中亮相、被动接受鉴定的舞台。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文强那幅曾被鉴定为价值364万余元的张大千青绿山水画可谓典型。无独有偶,今年4月下旬,我省某县公安局打掉一个流窜多省作案的绑架、抢劫团伙,涉案金额号称“高达2亿元”。嫌疑人之一王某,是一位兼有古玩爱好者身份的“雅偷”。警方在其家中搜出的赃物中,包括一批王某本人估价不菲的“古玩”、字画。“2亿元大案”的说法初起,便有内行闻讯提醒,对这一数字的引用需慎重。时隔数日,省城一瓷器收藏大家从某媒体记者所携笔记本电脑上看到这批由“商品”而“礼品”而“赃物”的“古董”。伴随“ Down”键轻巧的响声,藏家口中不断重复一个词汇:仿的、仿的、仿的……

今年春天,北京某知名拍卖公司在省城举办的春拍预展新闻发布会上,该公司一负责人被问及拍品是否保真时,委婉地答复:“行业内讲的是‘流传有序’。”业内人士指出,所谓“流传有序”,是指器物流传过程清晰,有证可考、有据可查。我国拍卖行业历史不过十多年,“流传有序”根本无从谈起。此种情形下,拍卖企业回避拍品真假而一味强调“流传有序”,将关防火漆印或器物拥有者所讲“某朝某代祖上某人曾受皇帝赏赐”等故事作为拍品“流传有序”的佐证,十分荒唐。

不久前的一个下午,从头至尾翻看过一册由某拍卖会组织方提供、拍品总估价数亿元的精美图录后,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牛润生用业内人司空见惯的平静口吻给出结论:“全是假的,连高仿都算不上。”时隔两天,太原收藏协会会员、收藏字画多年的陈某在一场书画拍卖会上惊讶地发现,一批画工很差的“名人字画”,被以“行业惯例”注以“XXX款”公然上拍。真迹市价约一平尺30万元的齐白石作品,在这里几万元便可拍到一幅。“如果是大师真迹,直接注明作者即可,完全不必多加一个‘款’字,显然是拍卖公司在玩文字游戏。这种明显违背市场规律的定价,蒙不了内行人,却迎合了初涉字画收藏的新手们急于捡漏的心态。”陈某称,“即便买家事后发现问题,拍卖公司早已留有退路——人家拍的就是‘艺术品’。”

假作真时真亦假

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古玩市场的制假、鉴假、售假,已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赝品充斥市场且畅通无阻,古玩鉴定行业之混乱难辞其咎。

开“大众鉴宝”之先河的电视鉴宝节目,由于频频曝出“专家正是持宝人”等内幕,民间对其功用的评价,已由“普及收藏知识”变为“误导收藏爱好者”。

2007年曾高调光顾我省的某秋拍预展,则与之后一起轰动全国古玩界的爆炸性新闻有关。2007年10月13日,某拍卖公司秋拍预展在省城某五星级酒店多功能厅举办。拍卖方重点推介的4件“国宝级海外回流文物”,据称系抗战后从内地流传到海外,又由中国台湾中华文物学会花费一年多时间,从旅居海外多年的两位收藏家手中征集到的。为了证明所言不虚,拍卖方还特意展示了部分“国宝”外包装的关防火漆印。拍卖公司负责人表示,他们十分看好山西藏家的眼力和实力,希望有实力的山西藏家果断出手,将这些漂泊海外的“国宝级文物”留在国内。然而一个多月后有消息传来,四件“国宝级文物”被北京文物局紧急叫停,其中三件被认定为赝品,另一件不久亦被认定系拼接而成。之前的鉴赏会上,曾有多位业内知名专家链接历史事件高度评价、总估价达7000多万元人民币的几件“国之重宝”,顷刻间一文不名。

频频“打眼”,导致部分鉴宝专家和鉴定机构在业界诚信扫地、权威尽失。拍卖公司不认可本公司之外任何机构或个人的鉴定结果,曾亮相某“鉴宝”节目或有某专家签字的宝贝进入市场后,成为众藏家抵制的对象……凡此种种,成为近年来我国古玩收藏界屡见不鲜的怪状。

赝品被鉴为国宝的同时,真正的国宝却在作为普通艺术品低价流失,难怪有学者忧心如焚——“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在拍卖场上买回自己祖先的头盖骨,带着子孙去博物馆膜拜河南老乡假造的青铜器……”

“指鹿为马”为哪般

导致如此乱象的原因,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方面在于古玩鉴定队伍良莠不齐、权威鉴定机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部分鉴定专家职业操守沦丧、在“学术争议”掩饰下行“另类腐败”之实,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法律法规严重滞后,行业垄断与失控并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放射性碳14测定年代法和热释光法鉴别古陶器真伪技术相继问世,现代科技进入文物鉴定领域,此后又有电子显微镜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等科技鉴定手段出现,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民间制假仿古的水平也水涨船高,手法更新十分之快,因此,目前的文物鉴定,仍以“眼学”为主。这一状况,令古玩鉴定在难度有增无减的同时,又因属主观领域而具较大“操作空间”。

随着昔日高居庙堂的国家文博系统文物专家频频亮相各类鉴宝活动现场,有人渐渐看出“门道”:一些专家不相信民间有真东西,只要是老百姓手里的东西,一律看新看假;一些专家做人“很讲究”,只要仿得不太离谱,全都“看老”,自己省心省力,买方卖方皆大欢喜;还有一些如同“南郭先生”,本不具备鉴宝能力,为了维护面子信口雌黄;还有“理论型”专家,擅长纸上谈兵,著作颇丰,但脱离市场,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造假者的“技术升级”,不清楚真品赝品间的微妙区别,一旦亲自上手,失误率很高。上世纪90年代中期,河南农民高水旺烧制的“北魏陶俑”,引发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重金“抢救性收购”,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最为知情者诟病的,当属金钱战胜良知,热衷于走穴、办证的“腐败型”专家。他们被认为是当今国内文物市场上“一枝独秀的大型商业队伍”,也是这场轰轰烈烈的鉴宝热中“最大的受益者”。

我省目前拥有古玩鉴定资质者不足十人,其中一位获知记者采访意图后,情绪激动地表示,不愿谈论这一话题,原因是,现在的古玩鉴定行当,“比中国足球还黑”。他说,“我可以组织一个团队给自己的朋友鉴宝,如果不是朋友,对不起,不参与”,“说真话得罪人,说假话昧良心,所以不如不说”,他想告诉收藏爱好者的是:一些所谓的专家,在圈内行情并不高。对各路鉴宝专家,可以相信,但不要迷信。

更有藏家直言,如今的鉴宝,多数是纯商业行为。一些鉴定机构明确规定,按估价的10%收取鉴定劳务费,估价越高,收费越高;一些所谓的鉴定专家,直接充任古玩交易的掮客,两边通吃;一些退休老专家终日忙于“走穴”,在各地古玩交易现场轮番出现,以“义务鉴宝”的名义否定所有民间藏品,继而向无所适从的收藏爱好者主动“荐”宝;一些“证书专家”给钱就开证书,对他们而言,“真品”自然越多越好。该藏家提供的价目表显示,市级、省级、国家级相关协会甚至大型博物馆的鉴定证书,只要600元至2000元,便可“搞”到。某著名瓷杂专家一次前来我省,竟一气儿为某藏家开具了十多份字画鉴定证书,每份收费2000元。该藏家说,没有一个专家是万能的,这种“跨行鉴定”的证书,可信度能有多高?!

在省城收藏界,亦盛传圈内某人曾以每件一万元的价格,为几件“国宝级”赝品买到高规格的鉴定证书,后一一高价出手。而证书上的大名所指,竟是我国古玩界一位已故泰斗级人物。

安得一剂清凉散

今年7月1日,我国首部拍卖行业规范——《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全面实施,规程内容涵盖文物艺术品拍卖从拍品鉴定、展示到拍卖的全过程,内容直指当下古玩艺术品市场“拍假”和“假拍”两大疾患;7月7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打了多年的字画官司作出终审判决,判决7年前卖出7幅赝品字画的某艺术品公司,返还购买者冯某81万元购画款。有评价称,看到了古玩艺术品交易纳入司法范畴的曙光,古玩交易“不保真”的行规自此被颠覆。

但更多业内人士认为,这种预期过于乐观。保真、打假的前提是真假明确,在古玩鉴定行业乱象纷陈、权威鉴定机构缺失的情况下,真品赝品的最终断定,又该由谁说了算?

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牛润生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导致古玩鉴定行业混乱的根本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空缺,和由之引发的鉴定资质认证混乱、行业事务和话语权垄断、鉴定行为缺乏规范、鉴定者无须为误鉴负责。

他说,古玩鉴定是眼学、社会学等的结合。千百年来,中国的古玩鉴定经验,多是民间收藏者和古董生意人在漫长的收藏和交易过程中历练总结出来的。许多有名的大鉴定家,如陶瓷鉴定名家耿宝昌,都是古玩店伙计出身。新中国成立后,渐渐形成了文博部门在相关事物上的系统内部垄断。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兴起,民间收藏鉴定需求旺盛,坐拥机制之便、独揽鉴宝话语权的文博系统工作人员纷纷移师民间鉴定市场,民营鉴定中介机构也趁虚而入,打着“挂牌专家”的旗号分一杯羹,而在残酷的市场中历练出独到眼力的实战派,鉴宝水平再高,都难以迈进鉴定行业门槛,更遑论监督权、话语权。他认为,应当拓宽民间文物鉴定资质认定和资格评审的门槛,实行统一、公开、公平、公正的资质认证管理,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物鉴定和保护事业中来,同时通过立法,规范古玩鉴定和流通行为,明确古玩鉴定程序、责任、效力、收费标准及失误赔偿等,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和从业机构、人员信用评价体系。而在现阶段,树立正确的收藏观,多学习、多思考,抛开捡漏心态,仍是初涉此道的收藏爱好者首先应当做的。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