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艺术是建构幸福人生和良性社会的必要条件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7-24]
自2003年起,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的邱志杰就带领着他的学生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从日常事物出发,从中形成可思考的问题和话题,从文化研究领域借用社会学、符号学、传播学等新的方法,以具体个案的方式将方法论转化为新的创作实践的工具,以社会调查、符号分析和事件介入日常生活经验,发展出一种将观察、行动、装置、现场艺术、事件艺术、写作和策展等多种要素糅合于一体的复杂的文化生产实践,从而形成当下展出在广东美术馆的一系列“总体艺术”作品。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称 “邱志杰的‘总体艺术’理念显示了一种开放型的智慧”。果不其然,不仅谈起这次展览,邱志杰口若悬河,涉及其他领域,邱志杰也是当仁不让啊!
谈展览
艺报:您将这次展览分为四部分“结缘”“头脑风暴”“游戏”及“卧底”,您是以一种怎样的思路构思这次展览的?想表达一种怎样的主题?
邱志杰:“结缘”这个部分主要是我带着学生做的各种社会调查和作品。这些工作总是和一个具体的地点发生关系,或者和一群具体的人发生关系,强调艺术品和社会现实之间的链接关系,所以叫做结缘。 “头脑风暴”这个展厅主要是理论课。我们在理论讲授的课堂上,经常会应用社会学中的头脑风暴方法,将理论转换成每个人可以参与和体验的方式。“游戏”这个展厅主要集中了我在中国美院教授多媒体现场艺术的工作,包括我们历年来做过的各种项目,因为我们这个总体艺术工作室比较强调社会性,表面上看来很有泛艺术的倾向,不太像经典意义上的艺术品,主要强调想象力的游戏。但这个以投影为主的展厅恰恰呈现了我们在这个方面的工作,它强调了游戏精神。“卧底”这个展厅就是我们最新的“贫困设计博物馆计划”,它最集中地表现了我们的底层关怀的倾向。
展览中的这些部分互相支撑和补充。结缘的方式是旅行,强调的是视野的广度。卧底强调的是深度, “头脑风暴”是这些行动的最内在的思想层面的工作,“游戏”中则是最狂想最试验性的行为。我希望用这种方式全面地呈现我们从思考到行动、从社会到个人的反思。
谈艺术创作
艺报:您常常在摄影、装置、行为、书法、架上绘画等领域穿行,您的重点在哪,您是如何给自己定位的?它们彼此之间肯定不是孤立的吧?是什么东西把它们统一起来吗?
邱志杰:这些方式之间,很难说什么才是重点。但是联系是密切的。实际上,我把摄影和书法当做一种最内部的“修身”的工作,用来探讨更具有个人感悟色彩的自我理解问题。而绘画、装置等我把它们放在“造物”的层次。通过造物来理解世界。而更复杂的行为、事件等工作我称之为“肇事”,是在社会和文化关系中积极主动地行动。这样,表面上,从最内向的“修身”到最外向的“肇事”形成两个极端。但其实它闭合成一个头尾相接的圆。最社会化的“肇事”同时也是一种修身。这样,每个点都同时是个人和社会性的。
艺报:您的作品信息量极大,无论是摄影还是录像,都是图像连着图像,这是什么原因,是您个人的艺术语言吗?这样做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邱志杰:艺术是建构幸福人生和良性社会的必要条件2
2010-07-22 17:23:48 来源:《艺术生活快报》 作者:徐航 孙美琳 点击:次 我要说两句 字号T|T
“头脑风暴:邱志杰与总体艺术工作室”日前在广东美术馆正在展出,邱志杰带领其总体艺术工作室的学生从文化研究领域借用社会学、符号学、传播学等新方法,以具体的个案呈现将方法论转化为新的创作实践的工具……
邱志杰:有一个阶段是这样。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比较强调艺术其实存在于“关系”之中。我们不是在一个图像上死磕进行推敲,就能创造出艺术感来的。一个精心设计的图像如果不考虑呈现时与其它图像的关系,也不会使真正强有力的。相反,一批图像,只需要调整其组织的方式,就能够很有效。起作用的不是图像内部的东西,而是“图像间性”。这样,我们就不是在日常生活之外制造无关的图像,而是将日常生活图像素材通过运用方式的转变,赋予了新的意义。
艺报:您艺术理念是什么?
邱志杰:艺术是建构幸福的人生和良性的社会的必要条件,虽然不是全部条件。
谈理论
艺报:您的那些源源不断的新思想是哪里来的?跟您学习理论关系很大吧?
邱志杰:我只是为了抵抗理论家们的胡说八道,为了保证自己的实践工作不受干扰才从事艺术理论的写作的。对我来说,理论写作是获得对伪学术话语的免疫力地一种必要方式,理论写作就是一种思想病症的治疗。只要新的条件变化,再次引发职业理论家们新的胡说,就会激发出新的理论澄清。其实我们所述说的经常未必是什么新思想,而是老道理的重新澄清。
我花过很长时间进行基础理论训练,这保证理论思考符合严谨的思想语法,保证了理论思考的技术水准。并不能保证新思想。
艺报:说起理论来,您也出了不少理论集子,理论界也很有名气了,您的文字更像一个杂文家,你觉得您是艺术玩的更好一些呢,还是理论玩的更好一些呢?
邱志杰:在我自身内部,艺术作品比理论要好一些成熟一些。但是在中国高水平的艺术家还是比较多的,而高水平的理论家非常少,对比之下,会显得我的艺术创作不算很突出,而理论水平很突出。也就是说,绝对高度,还是我的作品比我的理论好一点。论相对高度,理论比起普遍水准的理论的差距更大一点。
谈实验艺术
艺报:您在教学上是怎么实践您的艺术理想,推进您的艺术工作的?尤其是实验艺术,您是怎么推进的?
邱志杰:我的艺术理念中,兼任教师工作是很自然的,是工作的完整性要求的一部分。在一线坚持创作和展览的经验使我的教学是真实和令人信服的。反过来教学经验发展和整理了我的艺术思想,同时帮助把艺术创作所需要的资源的领域扩大了。比起实践上的互相占用而言,他们的正面的相互作用的要素占的比例更大一些。有时候教学和创作甚至很难完全分开来。在这个过程中,最有效的教学就是把学生们直接带到工作现场中来。所以我的教学课程都是一个个的项目,我在广东美术馆展览的都是教学项目。
谈传统和当代
艺报:您对当代艺术的整体走向怎么看?中国艺术在国际艺术格局中的位置您又是怎么看?
邱志杰:随着当代艺术越来越成熟,它的评判机制应该越来越准确有效,它和社会生活的互动作用应该越来越积极,它和传统艺术的鸿沟应该渐渐消失。我希望到一定时候人们不再谈论当代艺术,而只是谈论艺术。
中国艺术在国际艺术格局中的位置,和今天中国在国际社会格局中的位置完全是一致的。一方面它是令人期待的,另一方面又是饱受指责的和令人生疑的。“好自为之”这个词在这两者身上同样适用。
艺报:您觉得传统留给了您什么?
邱志杰: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的历史空漠感;成王败寇的权力虚幻感;独对天地的勇气;宠辱不惊的从容心态;观颜察色的世故和懒得观颜察色的厌世互相参杂;周期性的归隐心态;给人面子不善于拒绝;崇拜精英怀疑群众……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