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南澳Ⅰ号出水北宋铜钱 瓷器又现“清制”款识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7-13
昨日,记者从广东省文物局了解到,“南澳Ⅰ号”沉船遗址的水下考古工作再次获得重大进展,出水文物已超过万件。据介绍,目前船体东西两侧船舷板和船体桅座已在海底现身,考古人员还发现一个装载有铜钱的船舱和全新的文物种类。其中,铜钱有一万余枚,多数标有北宋年号。

  而新出水的景德镇窑品瓷器上的“清制”款识和福建漳州窑品瓷器“清”款识是否代表年代,是否颠覆古船明代身份的认知,引人遐想。


  “南澳Ⅰ号”数字

  广东省文物局最新统计数字显示,除铜钱外,今年“南澳I号”水下考古工作中共出水各类文物已超过一万件。

  其中,超九成文物为瓷器,此外有少量的陶器和金属器。在这些出水瓷器中,盘类占44.4%,碗类占34.3%,瓷罐占8.8%,杯、碟、盒类共占9.2%。

  首次发现年代清晰铜钱

  考古队在近期对“南澳Ⅰ号”八号舱进行文物清理时,发现了罐装的大量铜钱。此次发现的铜钱由于在罐内保存,他们的“年龄”首次得以明确。考古队员发现,在这个舱体内发现的铜钱共有11300余枚,上面的钱文多是“祥符通宝”、“皇宋通宝”、“熙宁通宝”——这是北宋年号的钱币。

  一艘被专家初步确认为明代万历年间的古沉船的船舱内,为何会装有如此大量的北宋年号的铜钱?

  本土学者、汕头市南澳县博物馆馆长黄迎涛表示,在船上发现大量北宋铜钱,也可能是货船的目的地国家使用我们的铜钱作为硬通货。“在现有的著作里,已有学者考证过,有不少国家都直接使用中华民族的钱币作为本国货币。”黄迎涛说。

  瓷器又出现“清制”款识

  此次出水的文物,上面的题字也异常丰富。其中,题字“泉”、“双泉”、“师”、“二半”、“善”、“龙”、“曲”、“对”等均为首次出水。

  款识“长命富贵”、“清制”、“婚”碗也为首次出水。根据广东省文物局的资料显示,近期出水的一只碗口径12cm、底径4cm的青花团螭纹“清制”款碗,是景德镇窑系产品,外壁及内底均饰团螭纹,碗底楷书“清制”青花款。而在出水的青花花卉纹大盘中,也有题字“清”字,但是漳州窑系器物。

  “清制”、“清”是何含义?如果是清代的“清”,势必会推翻沉船的年号。黄迎涛表示,从此前大量发现的瓷器上的题字和款识来看,这些汉字应该是某个窑口的记号,或是制造者名字、货主要求标注的记号等,“应该不会是记录的朝代,这艘船是明代古沉船的结论是可靠的”。

  但为何景德镇窑的瓷器和福建漳州窑瓷器的题字都有一个“清”字?两者是否有联系?广东省文物局表示,这一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