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书法家厦门“论道”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7-02]
近日,第二届海峡书法论坛在中华儿女美术馆举行,近150名来自海峡两岸的书法名家和书法爱好者围绕“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展开演讲。
“希望这样的书法交流论坛能在大陆多办几次,台湾也可以办,要让两岸书法家有更广泛的交流,即使没有船、没有飞机,我也可以游过来参加”,论坛上,86岁高龄的李奇茂这番话博得了热烈掌声。李奇茂是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研究所教授,淡江大学文锱艺术中心主任,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荣誉会长。
台湾中国孔学会出版社社长洛华笙、台湾中华新世代艺术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吴清菊等台湾嘉宾也先后带来主题演讲。来自大陆的《中国书法》《书法》《书谱》三大书法专业杂志社的主编李刚田、胡传海和张培元分别发言。
美术馆内一号展厅还展出了现代刻字艺术家新近创作的“妈祖文化——厦门书刻艺术”。据悉,此次书法论坛由中国书法家海峡两岸创作交流基地和厦门市文联联合主办,厦门市书法家协会、中华儿女美术馆承办。
李奇茂:
台湾在书法文化推广上没有中断过。不要以为麦当劳已经代替了书法这样的传统,我们还在磨墨,每年每月还在举行中小学的书法比赛,过年还写春联挂在家里。
中国书法是世界上以文字为代表的惟一艺术品。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代表中国人的人文素养。两岸同根同源,都有共同维护和推广书法的重要责任,我们要让年轻一代会写书法、会练书法,让中国每一个人都认识真、草、隶、篆、甲骨文。
洛华笙:
川河是血脉,文字是灵魂,历史是经历。繁体字有时不能用简体字代替,否则失去了精髓。比如飞行的“飞”,繁体字里的翅膀多了一倍,这才有平衡。方便面的“面”繁体字里看得见小麦,如果没有,就不能做成面粉。
当然也有简体字更好的例子,比如“尘”。这是一个可爱的字,小小的土,于是形成了“尘”,非常生动。
李刚田:
古人眼中的书法美是天人合一的,古代并没有“书法创作”这个词,而是在挥运之间通过笔墨形式来表现“人”与“文”。
形式风格的千人千面与文化风格的千人一面是当代书法创作中值得深思的问题。书法是顺乎文字自然书写而产生的美,要如其人、其学、其志。今天的书法家以职业化的立场进行纯艺术的书法创作,书法就变得技术至上,这是远离文化担当和以人为本的。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