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举办公众考古活动 专家称《鬼吹灯》纯属演义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6-13]
西安6月12日电(记者 冽玮)神秘的古墓、珍贵的陪葬品、漫长的考证……作为历史遗存信息的最后诠释者,考古一词对公众是遥远而陌生的。为满足公众多元文化的寻求,西安今天举办了“文化遗产日•汉代记忆”大型公众考古活动。
陕西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已发现古遗址10487处,全省107个县区都有古迹分布。古代都城遗址,以及帝王陵寝如此密集、大规模分布在一个省份,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浩瀚的古迹遗存每年都吸引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
今天是第五个文化遗产日,一个特点就是贴近公众,活动主办方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邀请了40名普通市民,与专家一起来到发掘现场,与考古亲密接触。记者在现场看到,40名考古爱好者有序进入正在发掘中的汉代张安世家族墓地,在专家的引导下参观发掘的墓室,观看新出土的文物,还观摩了文物保护试验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仲立告诉记者,他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唤醒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揭开考古发掘的神秘面纱,拉近考古发掘和公众的距离。
由于流行文化的影响,公众对考古中神秘、冒险、浪漫的生活充满向往,而对考古学严谨的研究过程和考古学意义所知甚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当有市民向专家提出,《鬼吹灯》、《盗墓笔记》是否为考古的真实再现时,专家均表示,这些小说纯属演义,与真正的考古工作相去甚远。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孙秉君认为,公众考古的本意是要求考古研究要面对公众,在相关报告和论文中减少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普通人都能看得懂。考古工作应该以雅俗共赏的方式接近公众。他透露,该院已成立了公众考古部,将致力于加深公众对文物的感性认识,普及提高公众文物鉴赏水平与审美情趣。传播文化、服务社会。
自2008年以来,陕西考古研究院已陆续发掘了张安世家族墓地,迄至目前,共出土1000余件彩绘陶俑,还有各种鎏金银、错金银、玉、铜、铁、原始瓷、陶、骨、封泥等质地的精美文物2000多件和许多宝贵的彩绘漆饰、皮革竹木残留等。许多考古爱好者兴趣浓厚,拿着照相机、摄象机不停地拍摄。
考古队队长助理丁岩说,一般人只关注挖出来什么宝物,其实,考古过程所透露出来的历史信息采集更为重要。比如这里的御赐茔地,将作营建,墓主、年代、甲士从葬和祠堂营建确定的列候等级墓园罕见,其脉络明晰、延续较久的墓地也稀见,因此该发现在古代墓葬制度和礼仪文化研究中有特殊价值和很强的标尺意义。他还表示,甲士俑从葬坑军事内涵较丰富系统,特别是可资界定各个单元属性的印章颇多,能为汉代军伍建置、兵器配备等军事史研究带来突破。
最后,5位抽选出来的幸运观众获准下坑参加考古发掘,拿起铲子、小刷子,跟着专家一起发掘清理。刘栋梁等人纷纷表示,从以前不让看,到现在开放现场,让公众体验,这是一个进步。考公众参与考古,能提高对文物的感性认识,会更加珍惜文化遗产。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