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全国展讯

河南第二届紫砂艺术节名壶欣赏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5-20



紫玉无言,金砂有声,正可谓“一壶一天地”。5月8日~11日在郑州国香茶城举行的2010河南第二届紫砂艺术节上,名家如云,名壶纷聚。本报从中选取几款,与读者共赏。

◎子冶石瓢

“为了这把壶,我追了几十年。”宜兴收藏鉴赏大家张一成凝望着“子冶石瓢”告诉记者。

瞿子冶,清道光年间人,上海名士,官至玉环同知,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干部。子冶既为官,更是文人,工诗词书画,擅金石、精鉴赏、嗜壶艺。子冶性情疏放阔达,是继陈曼生之后又一个玩壶大家。子冶石瓢,相传系瞿子冶书画,名工杨彭年制壶。

文人都喜欢子冶壶,尤其是这款传世石瓢。静品此壶,其洒脱刚韧之气度,仿佛一满腹经纶的名士正在俯仰天地。“多一点太肥,少一点太瘦,其造型、做工、装饰都达到了完美境界。”张一成说。

50年前,这把壶在新加坡,后来去了台湾,又辗转流入上海一台湾人手中。2005年,张一成以38万元藏得此壶。后来有人出200万元请他割爱,但他要把名壶留在陶都宜兴。

◎陈用卿的“美人肩”

“月明林下美人来”、“丁卯年”、“用卿”,张一成指引记者欣赏陈用卿“美人肩”上的书法及落款。

陈用卿,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俗名为陈三呆子,相传他是时大彬的弟子。《阳羡名陶录》中评价他:“式尚工致,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诸制,不规而圆,已极妍饰”。

陈用卿做“美人肩”是一绝。这把壶,更是壶如其名,流畅、圆润又舒展的造型,犹如美人之肩。张一成说,这把壶容量近2000CC,与其同款的壶,世上仅存4把,这是唯一完整的一个,其他三把都在台湾,且都不完整。

◎李昌鸿的“八方福壶”

李昌鸿是当代紫砂壶艺泰斗顾景舟的嫡传弟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方壶,要有饱满的结构,要有灵秀的线条。”李昌鸿一语道出制作紫砂方壶的要诀。这款“八方福壶”,寓意吸纳四面八方之福,正是秉承传统造型设计,棱线直中带曲,斜面丰满而不呆板。细细赏之,其高雅且挺秀的气韵,令人印象深刻。

◎顾绍培的“松云壶”

这把壶,承载着紫砂大师与文坛泰斗的一段佳话。

为庆祝季羡林大师95岁华诞,顾绍培两登黄山采风,纳群峰之浩然,采名松之精气,制成此壶。壶身上的迎客松,寓意健康长寿;壶底三足匀称,浑然大气中透着敦厚。细品此壶,稳重飘逸的线条所构成的灵变意韵,让其散发着优雅的文人气息。

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近几年的代表作,已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吕俊杰的“渔歌”

吕俊杰的工作室外,就是浩渺的太湖烟波。“渔歌”的成功创作,正是天地灵气对这位江苏省最年轻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恩赐。

凝望此壶,如春云流空,水到渠成,不见丝毫滞留停顿。壶体以一尾鱼为饰,活泼泼似欲翩然跃起,底部辅以网状格纹,栩栩如生。壶钮别出心裁摹以舟状,形态逼真,造型优美。一条提梁横亘飞架,独特的流线型呈现出说不尽的虚空与雅致,与壶嘴、把相辅相成。杯托更是巧夺天工,似一尾尾灵动的鱼,鱼尾翻飞,鱼目生动。整套作品看似疏朗,实则构架绵密。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