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南海一号”发掘: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里程碑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5-18
中国中央电视台将于明天(18日,国际博物馆日)走进安放“南海一号”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做现场直播。该消息17日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博物馆所在地阳江市民的关注。

  阳江文化传播业人士郑先生表示,“南海一号”的打捞和发掘,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里程碑。为800年宋代沉船“南海一号”量身定做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于去年底正式开放后,古船的声名已在海内外广为传播,官方主流媒体在国际博物馆日再次走进“水晶宫”,将有助于推动了考古文化在全社会的普及。


  文化界人士称,“南海一号”从发现到成功整体打捞,直至成功入住海上丝路博物馆的“水晶宫”,每一项举措都是世界性的创举。“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方式,在世界考古领域尚无先例,在方法上堪称一次革命。

  据悉,为保证“南海一号”的船体和文物安全,从2002年下半年至2006年6月,广东省文化厅、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等单位,先后对整体打捞方案进行了6次修改,国家文物局也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4次论证,整体打捞方案最终获得通过。

  据媒体报道,有“水下考古之父”之称的美国考古学者乔治•巴斯,在观看了整体打捞方案的模拟试验后赞不绝口:“方案如此精妙,只有中国人才做得出来。”

  1987年8月,交通部广州打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广东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在距离阳江东平约20海里的海域发现一艘宋代商船,打捞出200多件珍贵瓷器,此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

  2007年12月22日,“南海一号”被成功打捞出水,继而进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至此,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沉船海上整体打捞行动,在持续240多天后,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已有840多年历史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沉于20多米深的海底,船体被厚厚的淤泥覆盖,沉船船体基本保存完好,整船长约30.5米,宽9.8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将古船移进室内边发掘边保护,也是中国水下考古史上的一次创新。去年8月至9月,考古人员对“南海一号”成功进行首次室内试发掘。根据专家的探测,“南海一号”的船载文物约有6万到8万件,目前已打捞出水的文物达6000多件,目前已有200多件精品文物在海上丝路博物馆展出。

  阳江几大旅行社负责人17日受访时均表示,“南海一号”目前的文化品牌效应正在全球范围内放大,关注的声音越来越多,“南海一号”所在地广东阳江的旅游经济也因此受益良多。至于“南海一号”的发掘何时又将有新的进展,相信不少中外人士都在拭目以待。(完)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