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八闽千姿:曾经风靡海内外的漳州"克拉克瓷"获新生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5-17
日前,广东汕头市南澳县海域的明代古沉船“南澳1号”出水大量青花瓷器,被专家鉴定为产自福建省漳州市的“克拉克瓷”。曾经风靡海内外的漳州克拉克瓷,在沉睡400多年后重登历史舞台,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原漳州市平和县博物馆馆长朱高健,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漳州古窑址研究。他于16日向记者介绍说,明朝万历年间,葡萄牙克拉克港的两艘商船被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截获,船上的中国瓷器被运往荷兰拍卖,受到包括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等人追捧,在欧洲引起轰动。由于这批中国的瓷器是从葡萄牙克拉克号商船上得到的,产地不明,在荷兰又是首次亮相,所以被称为“克拉克瓷”。


  长时间以来,“克拉克瓷”产于何地的问题,曾经困扰国内外陶瓷考古界。

  朱高健说,明万历元年的《漳州府志》卷二十七载:“瓷器出南胜者,殊胜它邑,不胜工巧,然犹可玩也。”清代重修的《平和县志》记载:“瓷器精者出南胜官寮”。根据以上两则记载,专家们确信:平和县南胜一带在明代早中期即以瓷器闻名遐迩。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故宫博物院一个考察小组到漳州平和进行调查,意外地发现这一地区有生产青花瓷的古窑址。之后,当地文管部门采集大量瓷器标本与国外的瓷器进行对比研究,初步得出“克拉克瓷”原产地在漳州的结论。

  1994年11月至1998年6月,福建省博物馆先后三次在平和县南胜华仔楼窑址、田坑窑址、五寨乡的洞口窑址、陂沟窑址等地进行发掘。专家们发现,平和窑口烧制的瓷器中以青花瓷为主要品种,其装饰题材,纹样、工艺与“克拉克瓷”完全一样。除此之外,还发现在日本被广为收藏却不明产地的“交趾香合”(即素三彩)的烧制窑口及标本。至此,外销瓷“克拉克瓷”产地之谜终于被破解。

  朱高健说,目前在平和境内发现的以南胜、五寨一带为主的古民窑数以百计,它们建造于临溪的山坡上,形成“十里长窑”。“可以设想,这些窑口同时开足马力,日夜生产,火光映红花山溪,该是何等壮观。”

  “克拉克瓷的盛衰完全取决于海运的兴废。清初,清政府实行‘海禁’,当年中国第一港的漳州月港衰落了,平和制瓷业也因销路受阻而衰落。”

  作为克拉克瓷原产地,漳州市近年来一直着手发掘保护这一“文化瑰宝”。平和县博物馆馆长杨征介绍说,早在2004年,平和县就将南胜花仔楼窑、南胜田坑窑、五寨大垅窑、五寨二垅窑、五寨洞口陂沟窑、五寨后巷田中央窑等六处明清古窑址捆绑为“平和‘漳州窑’窑址”,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定公布的“国保”中,平和“南胜窑址”名列其中。

  目前平和县博物馆正在积极争取资金,为五寨洞口陂沟窑修建一个永久性的保护棚。同时,平和县已准备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对当地的古窑址进行后续的发掘、保护,推动克拉克瓷研究,再现古窑址真貌。

  古陶瓷文化研究也一直吸引着漳州市一批民间收藏爱好者。漳州市民间古瓷工艺研究所所长林俊,10多年前就尝试用传统工艺烧制克拉克瓷。2008年7月,他创办漳州窑平和克拉克瓷研究基地,一步步摸索着失传数百年、近乎绝迹的克拉克瓷烧制工艺的新生路径。林俊最终不负众望,当年10月首批用传统工艺烧制而成的高仿真度克拉克瓷出窑。到2009年6月,该基地具备克拉克瓷批量生产的能力。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