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各地鉴宝

科技“鉴宝”走到了哪一步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4-30
古玩价值的神话,诱惑着造假者趋之若鹜,收藏者痴醉其间,专家们见利忘义。相信谁呢?科学仪器不会说谎,但仪器行吗?

华义武:北京文物局鉴定专家
吴 隽: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实验室负责人
姜 晖:本报记者

记 者:古玩收藏越来越热,古玩业里的真真假假愈加扑朔迷离。越是亦真亦假、真伪难辨,越有把“玩”的无穷魅力。越是看不准,就越是要试试深浅,听听专家的评说。专家的学识与金钱紧密相连。有利益做祟,原本就无标准的鉴定行内,便成了专家们口中的乾坤。不同的论调让收藏者如坠云雾,于是有人宁愿相信仪器。仪器可靠吗?

元素能解释艺术问题

华义武:眼学也是科学,是人文科学。人文的东西,还是靠人来解决。
科学是严谨的,如果仪器不能定量定性,就不能作为鉴定的客观依据。一件乾隆年间的瓷器,用仪器鉴定都是一个数据,这个仪器是可信的,如果鉴定同一件瓷器得出10个数据,那就不可信。
用热导性比可以测定钻石的真假。可现在,据说又出现了碳化硅,它的热导性数据与钻石是一样的。在没有发现碳化硅之前,科技鉴定钻石是准确的,碳化硅一出来,这仪器就不起作用了。你会用买碳化硅的钱来买钻石吗?
碳化硅出现之后,热导性就不是鉴定钻石的主要依据。又听说目前红外线光谱仪可以准确测定钻石真假。但仪器能给钻石分级吗?分辨钻石的级别,还得靠人的眼力。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品茶、品酒、品香水,能用仪器测定吗?人的性格是什么元素构成的?
眼力的构成分几个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多看多比多分析,从而找出它发展的规律。比如瓷器,了解历朝历代釉色、器型、绘画风格、颜色的变化。一个时代一个样,我们从各个方面综合分析。文物是综合艺术,不是某个仪器一点就能点出来的。
文物鉴定是人文科学,最好用人文的办法来解决。
吴 隽:科技鉴定既能定性也能定量。
利用科技手段鉴定古陶瓷,目前确实有一些还不能做,但有些是可以做的,在成熟的领域,只要操作正确,得出的结论是可靠的。
现在,不同的瓷器窑口,比如景德镇历代官窑青花瓷的断代,我们已经掌握了完备的物理化学数据系统。这是一个数据库,而不是所谓的仪器一点就能得出结论。这样说是对科技鉴定的误解。
至于一件瓷器经过理化测试,的确不能排除出现不同的测试结果。这是怎样形成的呢?我认为,主要是认识问题,而不是科技本身的问题。一是测试人对于测试方法的掌握;二是对测试结果的认识。我们一直主张,即使采用科技的手段来鉴定古陶瓷,也要求科技人员对古陶瓷知识有系统全面的了解,不能只做仪器的操纵者。
我们是怎样做的呢?
我们采用成分分析(EDXRF能量弥散 X 射线荧光分析)的方法进行测试鉴定。瓷器中每一个元素就好比一维空间坐标,我们研究一种瓷器的多种元素组成,也就是建立起每一个样品的多维空间,每一个瓷器样品都有各自的空间位置。也就是说,我们的数据库里,储备的是具有相应时代和窑口的大量古陶瓷样本的主次及微量元素组成、结构和物理性能的参数,这就是古陶瓷断源断代的标准参考物。我们通过对测试数据角度、变量的筛选、组元的确定,最终进行定位判断。就像对一个物体的多角度透视,寻找一个能反映你所需要信息的最佳角度,并归纳提取。

眼学与科学谁优谁劣?

华义武:把人文文化变成矿物学、分子学,是舍本求末。
曾经有一位德国人打来越洋电话,问包饺子和面,是放几千克面、放几千克水?这个问题真把人难住了。包饺子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再简单不过了,你看谁家称面又称水啦?
瓷器也一样。明代泰昌朝仅3个月的执政时间,历史上这么短暂的一个时期,你能在仪器上断定是泰昌执政3个月出的东西吗?
中国的瓷器、青铜器、书画、碑帖、砚台、墨、玉器都是人们的经验配方。仪器能测定玉器的地质年代,但它却测不出工艺。我们讲的是文物,而不是地质学,我们讲青铜器铸造的艺术,没讲青铜器的成分。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百万年形成的玉石现在也有,仿制一个,原料还是和阗玉,用仪器测一测,肯定成分是相同的,这又如何分辨呢?
吴 隽:我们所说的断代,是某一种工艺发展的脉络。只要掌握了这个脉络,科技手段就能解决。
我们所说的断代,不是断历史朝代,而是制瓷工艺发展的阶段。比如,景德镇瓷器的断代,通过对景德镇历代瓷器胎釉和烧制工艺进行系统研究,找到了景德镇瓷器的变化规律。比如,宋代以前景德镇瓷器胎的所用原料可能就是一种瓷石,仅以瓷石作为制胎原料,以后逐渐在瓷胎配方中,开始使用并逐渐增加高岭土的用量。掌握了这些数据,我们基本上能断定景德镇各个时期生产的瓷器。
鉴定一件瓷器,不是仅靠一个数据或几个数据就能确定的。我们目前研究成熟的领域有青花瓷、南宋官窑器、越窑青瓷和龙泉瓷等。所谓“研究成熟”,就是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些类型瓷器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基本规律,通过检测,只有各个数据特征相比较,最终才能定性定量。

谁给藏者“火眼金睛”?

古玩热带来的巨大市场以及市场里滚动的诱人利润,使得一些人不计成本地疯狂造假。他们甚至细分成三步:有人用电脑分析真品的成分;有人专门研究工艺和器型;还有人负责销售。造假的手段不一而足,收藏者防不胜防。该怎么识假更有效呢?

华义武:如果眼力看不出,那科技更判断不了。
我的一位朋友在景德镇做瓷器,我看这位朋友拿尺子量、用秤称,完全是模仿古代的瓷器,可烧完了就是不行,达不到原来的标准。他问我:“你看这怎么样?”“仔细看就是那腰儿不像,那色也不像。”听我说完,他呵呵乐了,“我就完全按照明永乐的梅瓶做的,连我看都不像。”
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不同瓷土,烧出的程度和特点不一样,膨胀系数也不一样。每个窑厂的配方不一样,依不同配方烧制出的瓷器也千差万别,用仪器怎么检测?
当时的瓷土没了,原料没了,绘画的工艺没了,就做不出来原来那样。那位朋友用圆规量,找到点后再连成线,这是临摹,不是画。如果随心所欲地画,线条是活的;如果看一眼画一笔,那线条是死的。中国瓷器讲究“神、气、韵”,这是仪器永远测不出来的。
还有一些赝品仿的时间久远,也变成文物了。这时候也可能假的变成真的,但在鉴定过程中,鉴定专家通常会打上一个问号。这种文物,专家分辨不出,仪器更得不出结果来。
解放前北京琉璃厂有位仿青铜器的专家,他把西安出土的残青铜器买来化成汁重铸,人家可是花大功夫铸,不像现在仿制也是粗制滥造,用仪器能测出真假吗?
退一步讲,如果仪器能鉴定出真假,北京故宫博物院成千上万件瓷器都拿仪器鉴定去,那可真要累死人了,现实吗?过去国家文物公司要出口几千几万件盘子换取外汇,规定1795年以前的不能出口,以下能出口,精品一律不能出口,您几万件瓷器,要一一拿着仪器鉴定,什么时候能测完?文物鉴定专家鉴定,就得拿在手里面当机立断。
吴 隽:我们通过对照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来排除赝品。所谓科技造假,几可乱真,是收藏者神话了造假者的水平。
随着古玩收藏越来越热,仿制的水平也在发展。但根据我们用成分分析的鉴定方法判断,真要造的连科学仪器都分不出来,其难度很大,或者可以说,几乎不可能。
我们做鉴定,先是看主要成分。比如瓷器中,次量元素氧化钛的含量,北方要高于南方;青花瓷的配方发展过程中,高岭土的加入量是不断增大的;硅铝比总的来说明朝的时候就比清朝的时候高。其次看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原料特有的,有意为之不可能配出来,古代工匠也不是有意去配。而且历史地域不同,含量也有差异。赝品中加入多少微量元素正合适,这个造假者是做不到的。
在我们已发现的赝品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赝品中特定的少数几个特征元素的特征性非常明显,同真实样本相比其含量是数据级的差别或者是在真实样本中没有而在这类仿品中有相当的含量。这一类的仿品只要通过半定量甚至定性分析就可以确定真伪。
但另一类仿品的伪装性较强,它内含的单一元素的含量都在正常的含量波动范围内附近,我们只有找出真实样本中某些元素之间存在的特定相关性,才能作出正确判断。
所以,分析者要有丰富的古陶瓷专业知识,包括古陶瓷的工艺、化学组成、物相结构以及各种物理性能等,否则的话,在测试过程中对测试的部位和层次的选择、对测试数据结果的处理和认识都有可能产生歧义,并导致鉴定结果南辕北辙。

浮躁之风搅乱文物鉴定

现在的文物鉴定市场鱼目混杂,文物鉴定专家多、科技鉴定的公司、机构更多,收藏者该听谁的?华义武的回答很简单:“看不懂,假的。”

华义武:现在文物鉴定市场乱就乱在“浮躁”二字。文物鉴定没有中间道路。
一些专家说,有些高仿的东西连专家都看不出来。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你没见过,你没学到家,所以你看错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东西,你不可能都见过,人家就找你没见过的东西仿,你怎么办?
现在大家都买钧窑、汝窑、哥窑。就说哥窑,我干文物鉴定42年了,看过的瓷器少说也有三四十万件了,但哥窑我只见过一件。如今市场上突然大量出现了,这真假是不是就得打个问号?第一眼最重要,如果第一眼看不对,就不要再看,别琢磨,越琢磨越错。一会儿对,一会儿错,脑子晕了,肯定不对。我们与学者型的专家不一样,搞文物鉴定的是实战派,他们要自己掏钱买东西,他们要到市场上找那些博物馆里没有的流散文物,多看多比对。
瓷器真伪鉴定不是真的就是假的,没有中间道路。现在经常有一些专家说,这是清中期的、那是清晚期的。这些都是学者型的专家,他们只知道研究出土的、馆藏的,那些都是真东西,没有假的。相反,他们没看过假的,也就不知道何为假。于是便冒充专业,含糊其词。反正把范围划得大些,就会少担责任,但对收藏者来说,这话等于没说。
专家的“浮躁”不求甚解,也会影响着收藏者分不清方向,甚至会因此误入歧途。我的老师教育我:文物鉴定,对于初学者,前后不能差三个朝代;对于我们来说,前后不能差两个朝代,不是康熙就是雍正的,前后有交替。但是对于文物鉴定家来说,只有一个标准器,就只能判断为一个朝代。收藏者是拿钱来买东西,雍正和乾隆不是一个价。永乐和宣德也差很多,永乐如果值500万元,宣德就值400万元,差100万元呢。
专家判断,不能信口开河,更不能模棱两可。收藏者应多学、多看、多问、多比,不懂的东西不能轻易下手。
吴 隽:我们并不排斥传统鉴定方式,但现代科技手段介入古陶瓷研究鉴定,是一种发展趋势。
用眼力来鉴定,专家们看法不一致的现象,在考古界、文物鉴定界里是很普遍的。我们并不排斥传统鉴定方式,但现代科技手段介入古陶瓷研究鉴定,是一种发展趋势。
现在有热释光仪器的单位很多,都能给古陶瓷做鉴定吗?
首先要明确一点,有热释光仪器并不等于能作文物鉴定。我们作科技鉴定也不是只用一种仪器、一种方法,是将多种方法结合来用,并经过多次反复实验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即使这样,我们也承认,科技不是万能的。比如,成分分析方法还会存在一定的系统偏差,还会因为鉴定者对古陶瓷知识的缺乏,而导致综合分析的失误等等。我们也在向有关部门建议,对于古陶瓷的鉴定不要过于盲目。鉴定者也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科学做出取舍。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