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乡》
“会因他的一幅水乡图,想放声大哭,那水下的倒影,如此伤感地诉说着如今失去的曾经拥有”“他画出的不是景,是每个人都能对上号的心灵深处的魂,感天动地”……这是网友看到陈逸飞油画时的反应。虽然作品价值动辄上百万,但是,和光怪陆离、荒诞难懂的当代艺术相比,陈逸飞的油画是好懂的、平易近人的。他的画面精致、细腻,技法炉火纯青,堪称“中西结合”的典范———江南水乡、西藏民俗、欧美音乐人物,中国古典侍女,无不栩栩如生。五年前,余秋雨在陈逸飞的墓碑上写道:“他曾以中国的美丽,感动过世界。”
2010年4月10日,是中国著名艺术家陈逸飞逝世五周年的纪念日,上海美术馆为他举办了一场“陈逸飞艺术展”。据悉,这是陈逸飞2005年逝世后举办过的规模最大、画作最全的陈逸飞作品展,其中共有油画作品58件、素描速写小品15件、雕塑作品小样2件等。预展6天后,就在今天下午3点,将举行正式的开幕式。昨日,记者采访了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顾建军,披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双桥”油画,名气最大
在陈逸飞所有的作品中,最出名的恐怕就是那座“桥”了。1984年,美国石油大王哈默访华时,将陈逸飞的作品《家乡的回忆———双桥》作为礼物送给邓小平。据说,画上的那座江南小桥,正是上海附近周庄的双桥。
不过,这一次的展览上,却没有那幅著名的“双桥”。此次展览策展人顾建军解释道:“这幅画由哈默赠送给邓小平后,就一直收藏在小平同志的家里。”这次准备布展时,顾建军和陈逸鸣也试着联系邓小平家人以及相关负责人,“他们倒是同意借画,但因为藏家是邓小平,而且是他的身后遗物,如果真要借出来的话,审批手续非常复杂,比较费力。因为同时还要处理其他许多画作的事情,因此权衡一番后,我们就放弃了这幅画。”
“最贵作品”之争,《踱步》当之无愧
陈逸飞作品,哪一幅最贵?五年前陈逸飞去世时,有媒体排出榜单,位居第一的是《浔阳遗韵》,297万人民币。
大师去世后,作品都成绝版,身价上升。陈逸飞1987年创作的《长笛手》,使刚到美国不久的他“一画成名”。《纽约时报》那句“叫人想起欧洲大师的名作”的盛赞。这幅画据说从最初的十多万美元,一路升到200多万美元,冲破千万人民币,有人认为是陈逸飞最贵的作品。
不过,顾建军昨日却告诉记者:以上两幅画都不是最贵的。“据我所知,应该是《踱步》。它在几经转手拍卖后,最近升到了4300万人民币的高价。”这幅画家自画背影的沉思之作,此时便在上海美术馆展出。
藏家自己送来《上海滩》
陈逸飞的画作收藏者遍布世界各地,很多名作几经转手,有些画作究竟去了何方,哪怕是陈逸飞的弟弟陈逸鸣也不清楚。让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顾建军感动的是,就在开展前几天,一位藏家看到消息,竟主动将他收藏的《上海滩》送上门来,“属于‘上海旧梦’系列,恰好是展览比较缺的一个系列。”
二联画《红旗》隔海重聚首
说起这幅二联油画《红旗》,顾建军有些感慨。“这两幅画是陈逸飞1972年创作的,当时受到了不少批评。”原来,虽然这幅画的主题是革命战士和少先队员,已经非常“主旋律”,但在当时的文革背景下,一切有关革命人物的表现方式都是“高大全、红光亮”。而陈逸飞则细致描绘了战士脸上的灰尘,还将主要人物背后的几个战士隐入了黑影。
“这种尊重艺术的处理,导致这幅画被搁置很长一段时间。”顾建军说,“后来当然就是珍品了。其中一幅还被海外的藏家买走,这幅二联油画就被分离了。因此,这一次我们费了很大的工夫和周折,经过多方联系、确认,才将这两幅画在这次展览上‘重逢’,很不容易。”
买到绝版版画的藏家,千值万值了
大师们的油画,往往要数十到数百万一幅,而其版画则只需两三万,比较适合普通的艺术爱好者和投资客。那么,陈逸飞还有版画留给收藏者吗?
据报道,2005年4月10日陈逸飞去世当天,专门售卖他版画的“逸飞之家”门口挤满了前来抢购“绝版”的人。不到一个小时,仅剩的11幅瓷版画便被抢购一空。对于这11幅版画的买主来说,实在是买得超值:每幅的售价仅仅在1.1万~2.2万之间,每幅瓷版画的内容均独一无二,下面还有陈逸飞的亲笔签名……
2006年6月,在上海嘉泰拍卖公司的西洋美术专场上,陈逸飞的丝网印刷《白教堂》以28600元的价格拍出;另一幅丝网印刷《光明桥》为44000元,而他的炭笔素描《进城》则拍出了66000元;最便宜的是他的一幅钢笔速写头像,6600元。
据顾建军透露:此次展览前,有一家专将名家油画复制为版画的公司找到他们,想谈版权问题。“但因为我们这次展览主要是公益性质,并且侧重学术层面,就没有合作。”所以,在陈逸飞去世后,目前还没有他的新版画问世,而且即使再有,版画上最重要的画家亲笔签名也不会再有了。
陈逸飞
1946年出生于宁波,14岁便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预科,师从著名美术教育家孟光先生等,开始接受全面而严格的绘画基本功训练。1963年,17岁的陈逸飞以优异成绩直升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油画专业,1965年毕业。1980年,陈逸飞怀揣38美元赴美,进入纽约大学自费留学,被当时的《艺术新闻》杂志称为“第一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到美国学习的艺术家”。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