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支招:藏品修复是"鉴宝"关键 照书收藏是误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4-07]
从药材商成为川大客座教授,从收藏青花瓷到成为鉴宝专家,他就是被人尊称为“青花王”的四川古玩收藏家赵德钧。上周,成都下起毛毛细雨,在一间小小的房中,记者有幸采访了这位“赵青花”,并参观了他的家庭“瓷器博物馆”。
“收藏不仅是‘收’和‘藏’,更要懂得收藏背后的文化和藏品的精髓。”赵德钧向记者总结他眼中的“收藏”,“古人创造的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有钱不过是生活上富裕,但是收藏让我精神上更富裕。”一屋子的藏品,让人目不暇接,说起这些“宝贝”们背后的故事,赵德钧笑起来,“太多了,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众多藏品中,元代钧窑砚滴和鹦鹉杯是赵德钧心爱的宝贝。
糊里糊涂淘到宝
淘到钧窑砚滴,已是10多年的事,当时赵德钧经常到四川各地搜宝。“刚出土时,没有人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赵德钧摸着砚滴旁边的手把,“这个手把是我后来自己加上去的。”
赵德钧介绍,当时拿到这个“无把砚滴”,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是喝酒的“爵”,有人说是盛水的器皿,加上外形独特,众多藏家对它的功用无法定论。赵德钧得知后,好奇心驱使他也上前观察,这个物件造型远看像个“人”,近看更似“鹰”,三足站立,“鹰背”处有个杯口,“鹰嘴”处也有个出水小口,赵德钧有些糊涂,不过以经验来看,这件物品价值不小,所以他爽朗地买了下来。
经过反复观察,他发现“鹰背”上下两端各有一处小小的突起,“应该有个把手。”赵德钧断定,经过三天修复,这只展翅“雄鹰”重见天日。“查阅许多资料后,我认定这是一个元代钧窑砚滴。”赵德钧拿着这个修复好的手把,整个“鹰身”成为盛水器具,造型别致,“背部”大口装水,“嘴部”小口出水,“后来河南出土了一些类似的瓷片,让我更加肯定我的判断。”
不畏辛苦淘出快乐
“青花鹦鹉杯”外形栩栩如生,颜色造型、纹饰等都很美观,色调清淡,笔触细腻,画风清丽,是用作饮酒的器具。“它可是内有玄机,”赵德钧随手拿起手边的茶杯示范,双手端起酒杯,右手捂住鹦鹉翅膀旁的小孔,再将杯中茶水倒去,杯中空空如也,不过当放开右手捂住的小孔后,藏在鹦鹉肚中的茶水就会自动流出,装满酒杯。
说起鹦鹉杯背后的故事,赵德钧笑起来:“因为走错路。”十多年前的一天,赵德钧决定到新津早市去看看。凌晨三点,他自己开车上路,当时冬天雾浓,加上不熟悉道路,不觉间走错路,来到了浦江,不过却因祸得福,得到了他爱不释手的“青花鹦鹉杯”。
滔滔不绝地聊开后,赵德钧搬来一只黑黑的大水牛,“这是‘象生瓷’,也是十多年前买的。”他摸着牛脑袋,“你看它炯炯有神的目光,黝黑的皮肤,卧田的造型,当时我一眼就喜欢上了。搬回来后,查看历史资料,才得知,这只‘象生瓷’牛出自乾隆年间。”
收藏品修复是“鉴宝”关键
赵德钧说,十多年前是他收藏的高峰时期,他买回了许多“宝贝”,不过,由于当时对文物的认识不够,背景不够了解,有时也会买到“假货”。
“最近五六年,我开始钻研收藏品修复。”赵德钧拿起一件正在修复的清代鼻烟壶,“这个鼻烟壶品相很好,就是差一个盖子,修复后,它的品相就很完整了。”修复不仅让收藏品重回原貌,更是“鉴宝”的必修课程。
赵德钧现在是四川大学客座教授,关于如何学习鉴宝,他自有心得。
“收藏看的是艺术品的外表,修复则看的是内在,当你可以完整地修复藏品时,鉴宝就变得‘小菜一碟’。”赵德钧说,因为仿品只能仿“皮”,而不能仿“骨”。赵德钧拿过一只碗,其中一面被切开,明显看到“胎”和“幼”完全分层,“这就是仿品,通过修复后,我发现真品的‘幼’应该是透明的,但是这只完全不同,现在,这只碗变成我上课的生动教具。”
照书收藏是误区
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收藏,在没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他们更愿意参照书籍来购买藏品。“这是不可取的,”赵德钧说,现在仿品已经“产业化”,真品鉴定需要看10个指标,而仿品已经可以做到5到6个指标一致,所以按照书来购买真品,成功几率很低。
赵德钧介绍,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真品已经是凤毛麟角。“十多年前,收藏市场不成熟,‘捡漏’几率比较大,但现在已经不可能。”随着收藏市场日益成熟,既便宜又珍贵的真品受到更多有眼光的人追捧,许多真品也早已被收藏家收藏。赵德钧建议,到相识的收藏家家中购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赵德钧也提出,收藏品不能只注重年代,收藏品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见习记者李明宇(本文来源:华西都市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