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专家:中国盗墓大军人次远不止十万 大量文物流失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3-23
今年全国“两会”上,“十万盗墓大军形成产业化”这一话题引起网友的热切关注。文物保护人士强烈呼吁司法手段要真正做到有效保护文物流失。为此,本网记者今日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宋镇豪,他表示,“全国盗墓大军人次远不止十万。”

  全国盗墓大军人次远不止10万

  宋主任告诉记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盗墓之风愈刮愈甚,各地盗掘日益猖獗,山西、甘肃、青海、内蒙、新疆、湖北、湖南、山东、四川、吉林、河北、河南、安徽等省尤剧。“有的地方整村整村人出动。如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90年代起附近村镇居民盗挖成狂潮,18平方公里的遗址区内盗洞如蜂窝,惨不忍睹,被盗抢的秦国青铜重器、金银器、玉器等大量珍贵文物陆续在美国、法国、日本、香港、台湾出现。山西曲沃晋侯墓地、羊舌晋国墓地也有类似情况。全国各地只要有考古遗址的地方都有这个现象,盗墓大军人次远不止10万。”


  盗墓大军形成原因有三

  宋主任表示,致使盗墓大军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公安机关执法不力,有的公安机关还常常不能及时上交收缴的文物,“以罚代管”,有的据为所有,甚至私分;二是地方政府利益驱动,为发展经济打造古墓产业,使得保护文化遗产徒有其名,社会科学精神沦落。此外,文物保护机构不健全,经费欠缺,也是很大的一个原因。我国文物的行政管理机构是相当薄弱的,基本上是文化厅、文物局、文管会,乡镇基层一级配备人数尤不足,有的省市文物部门就五六个人,有什么情况,跑都跑不及。

  支招:需要各级部门合力共管 呼吁媒体正确引导舆论

  对此,宋主任认为要根治日益猖獗的盗墓现象,首先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各级部门共管机制。“不是单靠哪一个部门监管,而是由公安部门、文物部门等各级合力,共同采取措施。”对盗墓现象要高度重视,迅速反应,严厉打击。宋主任表示,现在很多媒体误导,喜欢炒作文物的所谓经济价值,致使很多人把文物与发财致富联系在一起。媒体应正确进行舆论引导,多强调留存在文物中的历史信息,呼吁大家共同来保护文物。此外,还应对文物保护者大力表彰,进行重奖。“2006年ll月8日宝鸡市扶风县城关镇五郡西村6位农民发现西周青铜器窖藏,他们守护现场又立即打电话报告宝鸡市文物局,6位村民及有关单位获10万元奖励。”

  (记者黄维)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