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钱蟾影:古籍修复核心是浆糊 "风伤"最难修复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3-04
今年初,文化部公布了首批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单,我省浙江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凭借古籍保护与修复的出色成绩名列其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但是,历经水火侵袭、战乱纷扰、虫蛀鼠噬,流传至今已是百不存一。有一种工艺,用耐心和责任让这些价值连城的历史典籍,穿越时空呈现在今人面前;有一群人,用美丽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众多濒临消亡的珍贵古籍重获新生。

  浙江图书馆77岁的钱蟾影就是其中之一。

  阳光透过西湖的柳枝,映在钱蟾影的皱纹里。她笑了,因为她修补了一辈子古籍的浙江图书馆,正式被列为“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


  作为新中国浙江图书馆的第一代古籍修复人才,钱蟾影也是新中国第一部被修复的珍贵古籍《赵城金藏》的修复人员。

  《赵城金藏》与《敦煌遗书》、《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可谓国之重宝。当年《赵城金藏》从日寇铁蹄下抢救出来时,4330 卷珍贵典籍已历经磨难。当时由河南涉县运来国家图书馆时,因经长期运动颠离,有时藏诸煤窑山洞,多数潮烂断缺,或丢失签题,能打开者仅十之三四。

  新中国成立后,为修复珍贵古籍,国家图书馆(当时称北京图书馆)从北京琉璃厂调来4位专家,还为国图专门增加了人员编制。60年代初,文化部在京举办了装修古旧线装书人员培训班,采取以师带徒,边教、边学、边做的方法,结合《赵城金藏》的修复,讲授中国书史和图书馆学基本知识,培养了为数不多的修复人员,浙图的钱蟾影和南京图书馆的毛俊义,上海图书馆的赵嘉福、潘美娣,宁波天一阁的洪可尧等一起,因此成为我国第一批古籍修复的中坚。 

  1966年,《赵城金藏》全部修复完成时,钱蟾影也结束了在国图紧张而快乐的学习生活。从北京返回浙图后,钱蟾影把《赵城金藏》修复时广泛采用的蒸、揭、托等方法,用在浙图古籍以往总也解决不了的难题上,使许多因霉变严重粘连的经卷得以再生。钱蟾影说,古籍修复的核心技术是浆糊,为防霉变,这种浆糊需要中药的配制,以前师傅出门买中药经常会去多家药房抓药,生怕自己抓药的药方被别人知道。钱蟾影在大量的实践后,摸索出了一种土加固剂,能让普通的纸保持不变形。那时的每年秋天,钱蟾影会整天泡在孤山上,找寻和捡拾一种小野果熬浆糊。

  补书不仅技术要求高,而且需要细致和耐心。几十年间,破旧的古籍和宁静的心,一直伴随着钱蟾影。她说,刚开始补古籍的时候也会感到单调,有时一个人坐在那里一整天,时刻都是和毛笔、浆糊还有残破的脆纸张打交道,脑袋里全是古汉语,补到后来会觉得肢体很麻木。特别是江南的冬天,阴冷潮湿,一双手长满冻疮。

  “想想这种永无止境的枯燥活儿,说好听是身怀绝技,说不好听就是个修补匠,有些日子真是不想再干了。”钱蟾影说,那时国家困难,连吃饭都要粮票,除了简单的工具,可以说要什么没什么。有些时候,甚至要把明天需用的浆糊带回家熬,第二天再把熬好的浆糊带到单位去,在清泠的老楼房里补过来补过去。

  比如,有些要修复的古籍枯黄脆弱,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先要把它们一页页拆下来,然后洗干净,把每一页上的内容纠正,把扭曲的文字对齐,再用纸张将残本贴成新的一页。

  还有一些从棺材里挖出来的结成饼的随葬书,以及被雨水浸泡后拧成一团的书,比砖头还坚硬。钱蟾影说,这种书一般要经过蒸煮、湿揭和干揭三种“脱酸工艺 ”,把书放在精心调制的液体中浸泡,或者放在蒸笼中蒸。当然,无论哪种都需要前期经过测评才行,因为有的书碰到水会全部散架,只能靠手工干揭。

  “如果要追求修补的精确程度,一册古籍花费一个月都修不完。常常遇见一页古籍书上好几百个洞,或者是几页纸粘在一块,稍不留神就会把书全毁了。”钱蟾影告诉记者,纸张最怕酸性腐蚀了。修复时流汗是绝对严禁的。假如汗水滴到书上,后果会很严重。但那个年代没有空调,有时候,只能躲到防空洞去修。

  即使这样,年复一年,钱蟾影慢慢地习惯并爱上了这种生活。“看到一本本破旧的古籍在我手中重获新生,又能重新阅读,那种快乐真是无以言表!”

  “以前我们补古籍很笨拙,就几种很简单的工具,完全是靠自己一笔一划补出来的。哪像现在,有科学的理念,还有系统的培训,不光会补书,还知道很多为什么要这样补。这都是用几十年时间摸索出来的。”

  说起古籍修复这几十年的变化,钱蟾影笑言:“现在的条件好多了,年轻人也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补书的设备也先进了。”近年来,浙江图书馆在硬件设备上下足了功夫。像压缩机、钉书机、纸浆修补机、用于拓板的修补工作台都是新添置的。还有一间四季恒温的古籍修复工作室。

  跟钱蟾影去孤山红楼采访的那天,正见她惟一的学生、浙图古籍修复组长闫静书,带着四位学生,外加一位临时工,在修补一本清初的《大毗扈遮那成佛经卷》,早已退休的钱蟾影的突然出现,令她们开怀不已。

  接过经卷,钱蟾影用那双早已老花的双眼,仔细地分辨着:需要修复的古籍一般分为三类,一种是发脆的称为“风伤”,另一种发霉的称为“霉伤”,被虫子吃了的称为“中伤”,其中最难修复的是“风伤”;如果碰到两面都有文字的古书,那麻烦就大了。不巧,《大毗扈遮那成佛经卷》正好碰到了这个大麻烦。

  钱蟾影当即和徒弟们絮叨起用什么方法修复最合适,修到什么程度恰到好处,修到什么程度最为美……古籍修复里面的门道特别多,钱蟾影说,“古籍修复有时候挺像外科医生的,只不过医生手下是一个个人的生命,而我们手下是一件件国家文物的生命。”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