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收藏投资

公务员成“考古痴” 30年收藏2吨多文物残片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3-02
专家表示,文物碎片依然有一定文物价值,四川博物院将挑选学术和文物价值高的进入展厅

  大大小小上万片陶器、石器、瓷器、青铜器残片,装满了20多个大纸箱和8个大编织口袋,涉及的年代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不要以为这是哪个专业博物馆的收藏,它们属于一位成都老人——77岁的周尔泰。10余年的业余考古生涯,20余年专业文物工作,考古成“痴”的周尔泰在成都各工地、考古发掘现场靠手刨、汤勺挖,拣到的这些残片,堆满了一个家。周尔泰耗费数天将所有残片集中到一起并按年代分类的工作,昨日终于结束,他松了口气说,要将这些“宝贝”全部捐赠给四川博物院,“那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半路出家公务员成“考古痴”

  提起周尔泰,成都文博考古界没几个不认识他的。他曾是成都市文化局文物处文物保护科科长,已经退休16年。如今已满头银发的周尔泰,依然和考古脱不了“干系”。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将他返聘为副研究员,参与成都考古工作。


  “我是爱文物爱得要命。”周尔泰说,他是40多岁时突然转向考古的,对于那个转变的“节点”,老人家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周尔泰梳理记忆:“我是解放后成都第一批公安战士,先后在城建、人防、青羊区政府工作,在查抄办公室工作时,经常因为写不起文物的名字去川大请教专家。”

  渐渐地,那一件件蕴藏着中华文明的文物让他难以释手,在上世纪70年代,年已不惑的周尔泰成了业余考古爱好者,宁肯不吃午饭,也要挤出时间四处考古:在工地挖出的泥土堆里搜寻,一把已经磨去勺头的汤勺就是他的考古工具。1982年发现成都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方池街遗址,发现成都第一件完整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写下太多“传奇”的他,1984年转到成都市文化局文物处转行从事专业文物工作。

  专拣“石头瓦块”家成残片展厅

  30多年来,周尔泰从各个工地、考古发掘现场拣回一片片残片,如今已经有2吨多重,分装在20个大纸箱和8个大编织口袋里。其中,大的是缺几个口的陶器,小的仅有硬币大小,他称这些为“文物标本”,随便拿起家成残片展厅一片,周尔泰都能说出出土地点、年代、用途。

  对一件大拇指宽、六七厘米长的青铜器残片,周尔泰很是推崇。这件青铜剑残片的高龄在2500岁以上,至今表面仍像镀了层合金般光洁如新,“经检测,这件战国蜀剑采用的是高级合金冶炼技术,含有铅、锰、铜等10多种金属元素,在当时都属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毕竟是残片,所有文物都缺胳膊少腿,周尔泰手捧一件南北朝时期的“钵”,很是痛心:“要是不缺这个大口,肯定可以定国家二级文物,出土时被挖掘机挖破了。”

  为宝贝找新家他要捐赠给国家

  从事考古工作这么多年,周尔泰每每发现有价值的文物,第一件事便是上报。“至少上交了几百件珍贵文物,这些都是有收条的。”因为主管部门不收残片,这两吨多文物残片便成了周尔泰的个人收藏,其中还有些古人遗骸。虽然历经三四次搬家,但他一件也没落下,“每一件出土文物背后都有个故事,尽管成了碎片,但也可能藏有遗址的线索,我舍不得扔啊。”

  老人一直寻思着,要为这些文物残片找个最稳妥的“家”。日前,他联系上四川博物院,表达了捐赠意愿,引起川博的重视。博物院派出一位书记员专程到周尔泰家,详细查看所有残片,写就报告并立目录。昨日,四川博物院外联部主任李江涛表示,肯定会接收周大爷这批“文物标本”,“像一些秦砖都很不错,和汉代画像砖比,秦砖很少见。下一步,典藏部将向学术委员会汇报此事,组织专家去现场查看,挑选学术和文物价值高的进入展厅。”

  周尔泰收藏的这些残片究竟是不是文物,能否个人收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科华说,文物成了碎片也算文物,依然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因为在现代的很多基建项目现场,都能采集到很多这样的样本,在古玩市场上基本无法交易,没什么经济价值。”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