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张仃遗体正月十五悄然火化 妻子灰娃撰写墓志铭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3-02



尽管生前已立遗嘱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但昨天仍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两百余名追随者前往八宝山送别著名艺术家、国徽设计者张仃,冯远等艺术家更是早早赶来为张仃先生送行。

  昨天是正月十五,气温下降,来自山东、深圳、河北等地的送别人群顶着寒风等候在八宝山公墓停车场,为张仃先生送行。下午2时15分左右,张仃先生的灵车到达八宝山,按照张老生前遗嘱,张仃先生的亲属只在停车场举行了极其简单的告别仪式。

  遗像中的张老安详地坐在书房中,仿佛正在精心地构思一幅画作。张仃先生的学生、清华大学教授邹文介绍说,张老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心脏仍像年轻人的那样强有力地跳动,因此,在尊重家属意愿的前提下,他的遗体已被用于医学解剖。张仃夫人灰娃告诉记者:“只要是对别人好的事情,张仃都会毫不吝惜地去做,因此把遗体用作医学事业,我想也是张仃的愿望。”

  下午4时45分左右,张仃先生的长孙耿乐手捧爷爷的骨灰、张先生的亲属手捧遗像、花圈离开八宝山,灰娃在亲人的搀扶下为老伴送行。记者了解到,张仃先生遗体火化后,骨灰将被安放在门头沟万佛陵园,墓碑由青铜和鹅卵石构成,墓志铭由灰娃撰写,上面将镌刻着“艺术家张仃 1917年—2010年 在月桂的环绕中,你散发着钻石的光辉。”


  -面孔

  “大美术家”张仃

  张仃先生1917年出生于辽宁北镇,1949年设计全国政协会徽与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纪念邮票,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负责和参与开国大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美术设计工作,设计改造怀仁堂、勤政殿,设计天安门广场大会会场和新中国第一批纪念邮票。

  张仃先生创作涉及广泛,善于驾驭多种绘画形式,亦擅长漫画、壁画、邮票设计、年画、宣传画等。他曾负责设计动画片《哪吒闹海》,为首都机场创作巨幅壁画《哪吒闹海》;焦墨国画代表作品有《巨木赞》、《蜀江碧》等。张仃先生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大美术家”和20世纪中国美术的“立交桥”。(记者 吴亭)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