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福州正在大张旗鼓地拆违建,但是,你知道吗,早在一百多年前,福州就有了禁止违建的乡规民约。记载这公约的石碑就在三坊七巷之一的文儒坊中。
昨日,主持人来到文儒坊看到,在坊东头北墙上,嵌着一块高约2米、宽1米的阴文碑刻,碑文为:
“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光绪辛巳年文儒坊公约。”
鼓楼区文管办负责人周民泉说,这块文儒坊公约石碑,立于清光绪辛巳年(1881年),至今有一百多年,但字迹依旧清晰,完好无缺,是福州古坊巷中仅存的公约碑。
这块珍贵的公约碑,不但体现了一百多年前的居民们为了保护坊巷建筑的完美而做的努力,还包含着大量信息,比如,文儒坊坊门建造时间一直难以判断,而碑中“ 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的说法,证明坊门的建造时间不会在1881年后。在清代,文儒坊实行“宵禁”,晚上坊门关闭后,居民不能随意进出,目的在于防盗。
在古代,“坊”与“市”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坊”相对封闭,有围墙保护并开有供进出的坊门,每天定时开门关门。坊门虽然每天要关闭,但居民仍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因为三坊间彼此相通,晚间三坊居民可以自由走动,只是不能到作为“市”的南后街。
不得在坊内公共场合奉祀神佛、搭盖遮蔽等规定,目的是防止火灾、保护环境卫生等。
相关链接
文儒坊,是福州三坊七巷中的“三坊”之一。文儒坊因历代文儒辈出而得名。宋祭酒郑穆、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世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皆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的老师陈宝琛。近代诗人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