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看《孔子》:问题比比皆是 "子见南子"不用拍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2-04]
从学术的角度看电影《孔子》——
问题比比皆是 打分可打六十
在普通人眼里,《孔子》不过是一部电影而已;但在很多学者眼里,它意味着太多东西——在课堂上,他们曾一次次讲述孔子的故事,讨论孔子的思想;在私下里,他们曾一遍遍吟诵和玩味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说过的那些简洁而内蕴深厚的话,甚至为其中一个字的理解洋洋洒洒写出数万字的论文。
1月18日,北京大学大讲堂,汤一介、钱逊、孙钦善、陈来等学者在《孔子》公映之前观看了这部片子。
电影中的情节,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任何新奇之感,他们不可能以纯粹欣赏的态度去观看,每时每刻,他们都会拿银幕上呈现的一切与自己脑子里已经无数次想象过的东西去对照,去比较。
看过片子之后,他们在随后的研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观感。这些发言中,不乏同情之了解,但也多有激烈的批评。
“这部电影能够让专家们基本接受,我们就满意了。我们这方面尽力了。但反过来说,如果让你们百分之百满意,那这部片子在市场上肯定失败,我们也不能接受。”制片方的负责人于品海先生在回应专家的批评时说。
这应该是一句实在话。《孔子》是一部特殊的电影,但它毕竟还是一部电影。
于品海还说:“我们希望的是,观众看了这部片子,能对孔子产生兴趣,愿意去读孔子的书,读研究孔子的书。”——这也是我们愿意在此表达的一个期望罢。
汤一介(《儒藏》编撰中心主任):
大场面不错,小场面欠缺
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我没进过电影院,但《孔子》这个电影,我还是要看的。看完之后我有三个突出的印象:第一,电影选择的场景是不错的,从夹谷之会、陈蔡之厄到孔子归鲁,选择这些场景来表现孔子是比较好的,另外,电影里呈现这些场景的气势也比较足;第二,孔子的演员很难选,总的来看,周润发对孔子形象的诠释可以说相当圆满;第三,电影在每个情节中,能够把《论语》的一些重要思想穿插进去,这点也是不错的。
我最近有个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是一个礼法合治的社会,但我们对礼的这个方面重视不够。在我看来,中国古代,礼不但是道德教化,而且是一种制度。在这个方面,电影也有所表现。
不过,我觉得电影比较重视表现一些大场面,忽视了一些细小场面的刻画。我非常欣赏《论语》里“盍各言尔志”一章,这个段落很能表现孔子与其弟子的形象,但电影没有演这段故事,非常遗憾。
钱逊(清华大学教授):
子见南子可以不拍
对电影《孔子》,很多人期待已久。拍摄这部电影,有支持的声音,但也有非常激烈的反对意见。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人物,表现的难度非常大,所以我对电影会拍成什么样子,一直以来也非常担心,今天看了以后,感觉还不错。
电影侧重于表现孔子的政治活动,对孔子出任中都宰到担任大司寇,治理鲁国,以及后来周游列国,都表现得比较充分。但是,电影对孔子作为思想家、教育家这个侧面表现是比较弱的,没能比较完整地呈现孔子的思想。也许,关于孔子的电影今后还可以再拍几部,把表现的重点放在孔子的思想上。
另外,子见南子情节的改编还是有些问题。而且我认为,这段故事在孔子的一生中并没有那么重要,完全可以不拍。
孙钦善(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
关于孔子的史料要谨慎使用
通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孔子,难度很大。总的来说,我认为这部电影的拍摄是认真严肃的。电影表现孔子作为思想家的一面不够丰满。电影中穿插了《论语》中的一些话,但非常零碎,不能呈现出孔子思想的完整性。孔子离世前说:“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这个情节放在电影结尾,孔子的话翻译成白话,但我估计,多数观众未必能领会这句话的涵义。确实,表现这些是很难的,我也不知道电影该如何处理。
电影努力呈现一个人性化的孔子,方向是对的,但实现的难度很大。孔子的有些故事也许是可以采用的。比如孔子与阳虎的关系,阳虎欲攀援孔子以自重,“归孔子豚”,孔子虽不欲接受阳虎的攀援,但也不愿失礼,于是“时其亡而往拜之”,但结果两人还是在路上遇到了,于是有一段对话。这段故事里,阳虎很狡猾,孔子很机智,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是很好的,而且,相关的史料也很丰富,在《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左传》、《孟子》里都有记载,编剧的难度并不大。
从历史真实的角度来说,关于孔子的史料使用起来要非常谨慎。即使像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也有太多小说家言的成分,猎奇的地方很多,不宜全盘采信。又比如“丧家犬”的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等书中,这个材料电影里是不是要用,需要斟酌。另外电影里子见南子的情节放在了孔子见卫灵公之后,这个恐怕是不妥的。电影里颜回之死作为艺术想象说得过去,但与史实是严重不符的。
陈来(清华国学院院长):
对孔子应有足够的温情与敬意
有些先生认为孔子的电影可以多拍几部,以后拍得更好一些。我的态度比较保守,我主张孔子的电影尽量少拍,因为根本不容易拍好。
拍摄孔子的电影,最大的难度在于态度二字。钱宾四先生曾说,我们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要抱以温情和敬意。我想这个态度也应该成为我们对待孔子的态度,作为拍摄孔子电影的基本态度。拍摄电影《孔子》的根本原则是什么?我想,第一,我们应该对孔子的成就抱以敬意,你导演和编剧如果对孔子没有足够的敬意,那电影的问题就大了,反之,这个原则你如果抓住了,那其他的问题,都是小问题。第二,电影塑造的孔子的银幕形象应该能够与孔子在两千五百年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相称,有人说要把孔子人性化,在人性化的口号下,把孔子变成一个普通人,这是不对的,孔子对塑造中国文化、塑造中国人的精神影响那么大,怎么能够把他变成一个普通人呢?
从这两条原则来看,我觉得电影拍的是及格的。及格不容易。及格是承认它没有大的毛病。当然,我的容忍度其实已经是很大了,包括电影里子见南子这段故事的演绎我也认了。但是电影里有一个错误我是不能接受的,就是对孔、老关系的处理,说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史料记载,孔子问礼于老聃,但这个老聃是不是我们所说的老子,是有疑问的。即使我们承认老聃就是老子,那也只是说问礼于老子,不是说孔子的老师是老子,这两种表述的差别是根本性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还记载说,“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不仅问于老聃,还问于郯子呢,等等,表明孔子学无常师。这涉及到中国思想史上的大问题,弄错的话,我不能容忍。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孔子》不能拍成一个课件
胡玫导演拍摄《孔子》的消息传出后,大家都很关注,有各种各样的议论。不少号称孔氏后人者都站出来说话,表达对这部电影的关切,要求电影这样拍,那样拍的。其实我比很多号称孔氏后人的人都更正宗,但我之前没有说话。我认为,孔氏后人在今天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在电影《孔子》的问题上,不应该有任何特殊的话语权,不应该干预学术,干预娱乐,可以发言,但发的只能是一家之言,不值得给予特殊的对待。
如何评论这部电影,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老子的态度,在老子看来,一切都是多余,这个事情根本没必要做。但是事情不会以老子主张的方式发生,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孔子的电影,胡玫不拍,别的导演也会拍。我们都认为孔子这个题材不适合拍成电视剧,不适合拍成动漫,但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孔子的电视剧和动漫就会出来。胡玫导演的《孔子》注定留在中国影视史上,将来人们会问,你看过周润发版的孔子吗?所以,我们就需要转换到另一种态度,即孔子的态度,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关于孔子的电影很难拍,几乎不可拍,但既然拍,各方面就尽量促使它拍好,让电影《孔子》能够向尊重学术、尊重历史,特别是向对孔子保持温情和敬意的方向发展。
作为一名老师,我也喜欢打分,比陈来老师给的分数高一点,我打70分。这个电影是在颂扬孔子的精神,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一生的追求失败了,但他是一个伟大的失败者。这个世界不应该是一个成王败寇的世界,不是说谁成功了,我们就去颂扬谁。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实现他的理想,后人不断去颂扬他,中华民族这样一种精神,是很了不起的。
《孔子》的拍摄难度太大太大了,但居然拍得还可以。我看电影的时候就感觉到,很多地方一定投注了学者的心血,有学者在把关,在出主意。拍这个片子,要避免两种情况,一是戏说,二是图解。戏说我们会反感不用说,图解也是不行的。如果这个片子无一字无来历,那就不是电影,而是我们上课时的一个课件了。所以,我们要求电影《孔子》没有大的硬伤是可以的,但也不能以纯学术的标准去要求它。
罗安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小问题比比皆是
孔子的电影我认为是不必要拍的,拍成这个样子我也不认可。我认为电影《孔子》大的方面一定要忠于事实,小节上有所虚构则没有关系。以此要求,电影中的硬伤不少,小的问题更是比比皆是。孔子问礼于老聃不可能是在50岁之后,更不能说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在孔子的一生中,与南子的会面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但在电影里,饰演孔子的周润发是男一号,饰演南子的周迅是女一号,这是在迎合观众,哗众取宠,这怎么可以?孔子与季氏的关系非常复杂,并不是完全的针锋相对,电影对此的处理过于简单化,和我理解的历史事实有很大偏差。另外,孔子去世时73岁,绝对不可能是电影最后那个白发苍苍的形象。
总之,电影《孔子》加入了太多娱乐化的因素,其危害性在于,它让对孔子没有基本了解的人看了后以为这就是孔子。我建议胡玫导演重拍一部《孔子》,但前提是要有一个经得起推敲的剧本。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拍成这样很不容易
《孔子》能拍成这个样子,我认为是不容易的。当初电影开拍前,我们给剧组饯行,当时非常担心,大家都不看好这个事情的前景。但现在看到片子,我的心稍稍放下了,他们完成了,而成完成得还不错,很不容易。
最突出的感受有两个:第一,电影找到了各方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它呈现了一个有一定观赏性的、有力量的孔子形象,电影人在这部片子中体现出来的专业、用功、谨慎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这个大多数人都会承认。第二,电影达到和超过了大多数人对它的“最小期望值”,最开始的时候,我们都认为这个事情一定会搞糟,一定弄不好,但结果居然还不错,片子能让陈来、孔庆东等先生打六七十分,那就很了不起了。
整个片子拍得基本上做到了“得体”,拿得出手,在国际上放也不会丢面子。看得出,主创人员是有一定想法的,有自己的一点史观的。这部片子属于大制作,场面很宏大,使中国大片的领地扩张到了圣贤史诗的范围,这是很大的突破,尽管,这种突破本身不无争议。
整部片子适合一般公众观看,这个方向也是对的。它有故事,有大场面,有一些感人的细节,能够把观众抓住。如果把这部片子拍成散文式风格,更多地表现孔子的思想,学者可能会比较认可,但未必引起一般公众的兴趣。他们要照顾到所有的方面,他们其实很早就想到了自己有两方面任务:首先是“防守”,要让这部片子基本得到专家的认可,不至于引来学界太多的批评;在此基础,再做“进攻”,即追求好看,努力与普通观众沟通,与一般的大片比起来,它也并不乏味、干巴,它也没有太多的说教味,能够吸引年轻人来看。另外,周润发在《孔子》里的表演早已不是《英雄本色》里的样子,他塑造的孔子形象基本是立得住的,值得肯定。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