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名伶故居拆否?文化局普查后春节前回应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2-03]
名伶张活游故居将拆引发学者关注(详见昨日本报广州读本),广州市文化局相关部门负责人昨日称,已收到市委书记朱小丹批示,要求相关部门负责人实地走访调研。张活游故居是否保留?连片的伶人故居如何开发?春节前都将有具体回应。
芳艳芬住蓬莱路,扮相荆轲的罗品超从龙津西走到“秦始皇”少昆仑家斟戏,只要10分钟……本报昨日报道,广东八和会馆历时八年调研发现,以八和会馆为中心,附近恩宁路、多宝路、逢源路一带就有上百间名伶故居散落。
这是全国独有的伶人故居群,却仍未得到整体的挖掘和保护,“拆一间少一间!”专家学者呼声急切,敦促政府采取规划统筹和实际行动。不过,记者昨日采访规划、拆迁和文化等多个部门,仍未有明确答复。
市文化局相关部门负责人昨日介绍,已收到市委书记朱小丹批示,他们实地走访了张活游故居,并就此展开调研。据透露,2007年前,占地11万m2的恩宁路开始进行旧城改造,文化部门已就此展开普查,对于部分粤剧大老倌的故居,“已心中有数”。
不过,连片旧城改造涉及到规划、拆迁、文化等多个部门,如何开发和保护连片的伶人故居,“仍待统筹”。市文化局相关部门负责人昨日回应,张活游故居拆不拆?连片的伶人故居如何开发?春节前都将有具体的回应。
-专家建议
◎汤国华(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
张活游故居附近6间建筑一并保留
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昨日第三次走访张活游故居后建议,将张活游故居附近的6间建筑一并保留。
“这里原本就是一个院落……”汤国华实地走访后介绍,现保留完整的张活游故居是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小洋楼,俗称“石屎楼”,风格与爱群大厦相同,就是中国建筑学中典型的“早期现代主义”:外墙的意大利批荡,凸显的直竖线条……都是其特色。而左右前后的6间建筑全部与其等高,设计风格一致,自成围合, 布局如同北京的“四合院”。
汤国华建议,保留伶人故居也应将建筑因素一并纳入考虑。据介绍,占地11万平方米的恩宁路建筑从清末民初至今,留存了不同时代的建筑特色:清末民初的普通民居和西关大屋、民国时期的小洋楼和华侨别墅,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居民自己加建的红砖屋等。
“每种建筑都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但根据目前政府公布的规划,拆哪一间、保哪一间,仍未具体明晰。
◎李以庄(中山大学教授) 名伶故居群能与电影博物馆相互呼应
“粤港一家,广州粤剧和香港电影也分不开!”研究香港电影数十载的中山大学教授李以庄更是积极建言,连片伶人故居群的保护还能与规划建成的金声电影博物馆相互呼应。
根据政府此前公布规划,现有的金声大厦拆除后就将建成电影博物馆,将广东电影人的辉煌过往集纳于此,所有的电影老片段或者照片都将集中出展,甚至建成广东电影人的蜡像馆。
“大家往北看,却不往南看……”李以庄介绍,粤港两地方言一致,“同声同气”。上个世纪40年代起,不少粤剧大老倌就纷纷辗转香港从影:薛觉先出演的第一部粤剧电影《白金龙》,就是香港邵氏电影公司的前身上海天一影片公司筹拍;红遍省广澳的“花旦王”芳艳芬舞台上演悲剧,电影上演喜剧,就拍过150多部电影;大老倌“新靓就”关道卿则演过70多部黄飞鸿电影……
“更莫提香港电影界的四大小生张活游……”这些都是香港粤语片时代叱咤影坛的“大明星”,都曾居住在恩宁路。 (记者 陈淑仪)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