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文物普查员一脚踩出盗洞 附近发现史前遗迹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1-23
近日,蒙城县文物局在该县立仓镇胡巷庄齐王庙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一个被掩盖的盗洞。普查队据此在后来的寻访挖掘中,在齐王庙附近发现了一处红烧土房基,据初步考证此为史前遗迹。

  文物普查员一脚踩出盗洞

  蒙城县立仓镇胡巷庄西北约300米处,有一个当地人俗称“孤堆”的高台地遗址,上面建一小庙,叫齐王庙,当地人也叫齐王茔。

  早在1985年文物普查时,测定遗址的面积约2800平方米。从在遗址上采集的标本,如绳纹板瓦等陶制品来看,确定其为汉代建筑遗址,或叫汉代古文化遗址。齐王庙后来倒塌,村民在遗址上又建立起一座新庙。

  而在今年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一个盗洞的出现引起了文物工作者的注意。蒙城县文物局工作人员蔡凌凯介绍,1月7日,文物普查小组再次进入立仓镇,对该镇的文物古迹进行复查。在8日中午,一个队员在庙后面捡拾陶片,忽然一脚踩空,从地表覆盖的土和木头中露出一个洞,表面约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大概有4米深,普查人员后来认定为盗洞,立即上报。随后,普查人员对该洞进行了回填保护,并派专人看护。

  此次发现盗洞,让普查小组更加细心普查了齐王庙,发现了不少建筑方面的遗迹。并测定遗址面积在5000至6000平方米之间。

  “齐王”身份不明

  在齐王庙中,记者看到,正殿供着三位不同身份的人神,中间是“齐王”,两边有送子观音和大禹。这三者怎么放在一起供奉,很多人说不清楚。

  既然是齐王庙,那么这个“齐王”是谁呢?记者采访了很多人,胡巷庄村民认为,他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国君,是哪位国君,叫什么名字,谁也不知道,也无从考证。对于这个高台,还有村民认为它是一夜之间长出来的,所以就有“齐王茔上长大山”之说流传着,“大山长出来后就不能种地了,所以就在山上建庙供奉齐王,经常有人过来烧香祈福。”一位村民说。

  附近发现史前的红烧土房基

  这次普查最大的收获不只是加大了对齐王庙的保护和重视,“还有一个惊喜的意外收获”,蔡凌凯说,“在齐王庙东约百米的地方,发现一些红烧土房基遗迹,这被称为胡巷庄遗址”。

  1月10日,在普查齐王庙时,文物普查队从村民胡连永处了解到,他犁地时经常发现一些红色颗粒。普查队员当即到现场查看,发现了有明显烧过的红色颗粒,他们选择颗粒较集中的地方进行了小面积试掘,在地表下约0.2米发现有红烧土房基,房基残高约0.2米,由于埋藏浅,其他部分已不存在,仅有房基,而且房基很潮湿。整个胡巷庄遗址呈椭圆形,面积约11000平方米,中部稍高,遗址上是农田,地表遗物不多,他们认为周围应该还有房基,规模多大待定,由此推断此处应该是史前遗址。

  据了解,红烧土是由远古人类的住宅——红烧土房倒塌后堆积形成的,用粗木和泥土混合物搭建出墙体和屋顶,再用火烘烤,直至整个房屋变成红色。这样的房屋冬暖夏凉,坚固美观。在2001年蒙城尉迟寺史前遗址的发掘中,也曾在龙山文化层发现过一间红烧土房。(亳州晚报—殷艳萍、邵建)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