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专家热议曹操墓折射中国学术公信力下降?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1-07
曹操高陵真伪之辩,没能让公众理清纷杂是非,却倒记住了一些“陌生”的专家、学者。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中国学术公信力下降迹象?

  河南省安阳市文物局副局长李晓阳此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曹操墓争论和质疑是正常的,“但无休止的争论却会陷入虚无!”

  一项考古成果在官方及考古部门宣布后引起一些讨论本属正常,但奇怪的是,公众、尤其在网络上,此事受到太多争论、甚至讽刺。

  李晓阳说,争论和质疑者中间有出于地域考虑的,也有出于专业考虑的,但也不乏借机炒作自己的,“近年来,学术腐败导致学术公信力下降,加之周老虎等事件影响,所以质疑也就太正常不过了。”

  的确,近年来,造假、剽窃、腐败等学术不端行为频频见诸报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术界的严谨性和公信力。而周老虎、躲猫猫、纸币开手铐等事件,亦让一些地方政府陷入信任危机。

  在李晓阳看来,争论与质疑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帮助公众认清这个事,而不是出于私心、地域考虑。

  而据相关媒体报道,去年十一月,广州市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葛洪义谈及LPG清洁能源时直言,“谁请专家,专家就替谁说话。”称专家论证的口碑现在是越来越不好了,政府在专家论证方面应该有约束性的文件。

  葛洪义代表可谓一语中的。曹操高陵质疑是否如此?

  作为相关领域的专家本应保持中立立场,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参与论证,为政府决策提供真实依据,赢得社会的尊重。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一些专家口碑越来越差,甚至沦为“小集团”的代言人。

  这是为何?有媒体评论说,从这个事件应该引起我们一些思考,这实际上说明我们的学术公信力出现了危机。一些学术机构受权利和资本的影响太大。

  参与曹操墓挖掘工作的著名秦汉考古学家刘庆柱认为,从学科的角度看,曹操高陵的发掘和认定工作肯定有不足的地方,但这都是学术问题。

  刘庆柱表示,当然,公布阶段性成果并不排除学术争鸣,相关学者都可以对阶段性成果发表不同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促进对方多思考。但是,把非社会的问题炒作成一个社会问题,这有点过了。

  对此,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是认同考古专家的结论的,至于一些学者的过分争论和质疑,不免有求全责备之嫌。

  “争论也有造假后遗症的影响。”王立群表示,任何宣布对曹操墓的发现都会遭到巨大的质疑力量。前此陕西的周老虎事件让人记忆犹新。那场轰动全国的造假案让人们对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打了折扣。依次类推,河南有关部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亦让质疑者认为这是又一个“周老虎”。

  王立群说,有争议是件好事情,此墓墓主的真实身份会在争议中逐步得到澄清。它是学术研究的必然现象。(完)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