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博要搬家了 一顶轿子拆成400件 还有酒气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9-11-19]
昨天的杭州依旧沉浸在冷空气中,偶有几个游客走在西湖边,不停地搓着双手取暖。位于孤山南麓的浙江省博物馆里,工作人员正热火朝天地忙着拆卸“镇馆之宝”万工轿。这个在博物馆里陈放了30多年的国宝,将随馆内的众多珍贵文物一起,搬家至年底前即将开馆的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
“浙博去年的游客量总数已经达到了142万人次,为了给孤山馆区减轻负担,我们又增开了武林馆区,陈列总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告诉记者,位于西湖文化广场的武林馆区将侧重历史文物展览,而孤山馆展区则侧重艺术品陈列,“所以接下来我们将对文物进行一些搬迁调整。”
对于杭州的老百姓来说,清末民初“万工轿”再熟悉不过了。此前本报和浙博共同推出的“十大镇馆之宝”评选中,这顶现存最豪华的花轿以超高的人气名列第二。不过对于技术人员来说,“万工轿”在这次搬家中是最难伺候的。昨天上午,记者眼前的“万工轿”已被拆卸成各个部件,整齐地摆放在地上。褪去外围华丽的装饰,“万工轿”神秘的核心部分——轿椅展现了出来。别看只是个红色漆椅,它可曾被很多杭州市民惦记,不少人还要求进去坐坐。
在浙博工作了20多年的工艺部主任范珮玲是唯一会拆卸万工轿的人。她告诉记者,这顶轿子光是拆卸就花了两天的时间。“轿子一共有400多个部件,而且一些部件及其相似,不熟悉它的人不小心会拆坏的。”“万工轿”是清末民初宁波地区保留下来的最精美的花轿,做工极其细腻繁杂,上面雕刻有250多个形态各异的人物,个个维妙维肖、憨态可掬。
记者在现场闻到一股淡淡的酒精味。原来,经过库房里30多年的陈放,轿子上已经堆积了许多灰尘,而灰尘要用酒精洗去。所以,这件工艺繁杂的轿子,大伙看着喜欢,可苦了工作人员,差不多整个工艺部的人员都出动了。范珮玲说清洗工作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我们用棉花棒蘸着酒精擦拭它,酒精容易挥发,这样更有益于保护木头。”
馆内的一张大桌子上堆放着一些细小的木块,一个正在对万工轿进行维修的工作人员说:“这个轿子制造的时候没有用一个钉子,全是榫卯插接而成。由于经历过三次装卸,有一些损坏的部分都会按照原样拼接回去。”
万工轿长有1.5米,高达2.75米,这么大的一个轿子怎么装?范珮玲一边比划一边解释:“当时木匠在造轿子的时候,也造了13个箱子。它能够保存得这么好可都是全靠了这些箱子。”记者在现场发现,这些原配的箱子内侧,有一些很小的结头,轿子的部件放进去刚好都能卡牢,难怪在运输的时候能够保证完好无损。博物馆里的文物都是珍贵的宝贝,对它们进行运输也是最高级别的待遇。范珮玲介绍:“这次运输文物会用到防弹车,也会有荷枪实弹的武警官兵进行全程护送。”
目前,浙博里展出的《浙江七千年》、《古越人家》、《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候选文物展》三大展馆已闭馆,另外常书鸿书画展、青瓷展、“瓷之源”展览照常开放。
记者了解到,浙博将争取在月底前完成文物的初步搬迁工作,武林馆区年底亮相。
“因为孤山馆的硬件条件有限,闻名遐迩的文化瑰宝都没展出过。武林馆开放后,展出规模扩大,展示的文物将比孤山馆增加一倍左右。尤其是浙江现代革命历史陈列,这次专门有个纪念馆馆舍。届时,大家会看到从没见过的革命历史文物。”浙博宣教部主任赵幼强说,接下来,博物馆的大部分文物将陆续搬往武林馆区。本报将持续跟踪报道。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