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一夜暴富"不切实际 盲目收藏四种表情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9-11-18]
搞学术钻研,确立的课题首先必须是科学的,否则会让研究的人“一条道走到黑”而不见成果。玩收藏也如此,如果是藏家的收藏方向、渠道、方式都脱离实际,到头来可能会发现自己损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得不偿失
表情
1
闷声收藏缺乏交流
南宁的赵先生玩瓷器收藏已经有六七年历史,自认为通过平时的收藏和学习,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水平。有一次,他参观了在广西博物馆举行的某收藏会所举办的精品展后,感觉自己收藏的东西丝毫不比展品差。今年3月份,他几经辗转联系到了几位资深的行家,扛了好几件瓷器去请对方帮“掌眼”。
“我的东西从来没有给别人看过,收在家里好几年了。”赵先生的话让等待看东西的行家很是好奇。东西都打开了,赵先生这几件自认为是宋代汝窑的瓷器全都被否决,行家们甚至还能说出这些东西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由什么人仿的,与真品有什么样的差别。赵先生不死心,他打算还要再找专家给看看。一个月后,他联系上了广西文物商店的一位专业人士,对方看了也提出了许多证据来证明这些瓷器是后人仿造的。赵先生认为,他找的都是古玩圈子的人,专家们之间可能会有给面子、不想拆穿别人的结论的“人情世故”。于是,他又找了一位原本在公安院校学习痕迹学专业的朋友帮忙,结果对方也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了其中仿造的种种迹象。
事情到此,赵先生心悦诚服,望着家里十几件“汝窑瓷器”感到非常懊恼。他说,自己玩收藏绝对不是为了投资获利,而是纯粹的个人喜爱。平时花了大量的时间看相关的瓷器书籍、图录,感觉自己已经在行,一直以来坚持这种玩法,从来不与他人交流,不去看别人的东西也不让别人看自己的东西。没想到,自己吃了大亏。
收藏心得:在鉴定求助中,赵先生结交了不少收藏圈里的朋友。他说,收藏虽然是出于个人兴趣看好,但是缺少了与人的交流,其乐趣也大打折扣。玩收藏除了收集藏品外,还应该广交朋友,借助别人的经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以后他要在这方面加强。
表情
2
为了面子追求高端
要玩就玩精品,在收藏圈里,有的藏友总是喜欢把眼光放在官窑、羊脂玉、紫檀、黄花梨等高端藏品上。对于有心有力的人士来说,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发展到“走火入魔”的程度就得不偿失了。
南宁的何先生经营着一家效益不错的私营企业,玩起收藏自然是实力雄厚。2005年,何先生参加老板级人物聚会,吃过饭在包厢里接着喝茶,大家掏出身上佩带的玉器来“晒宝”,场面很是热闹,某老总拿出一块和田白玉、某老板又拿出一块和田羊脂美玉,而何先生只有件岫玉小雕件在身上。虽然别人嘴上没说什么,但他感觉太丢面子了。此后,他把收藏定位在了羊脂玉上,打算在半年时间里花100万元充实自己的“装备”。定下这么猛的目标,他加紧了自己的收藏步伐,去了北京、香港等地寻玉,但发现以自己的预算,想要收藏到羊脂级别的和田美玉,资金还是有些微薄。
有朋友建议他到新疆去购买新挖出来的羊脂玉,至少在玉质、数量上胜人一筹。果然,新疆一行,何先生在一个玉石市场上以几万元的价格买了几公斤重的羊脂玉雕艺术品。此后半年时间里,他又陆续买入了几十万元的羊脂玉。这时,有朋友提醒,新疆和田玉的资源早已枯竭,怎么会这么大块的羊脂玉随便挖出来且价格如此便宜呢。何先生听不进别人的劝告,结果亏了不少钱。
收藏心得:2007年时,何先生兴致勃勃想捐献一件藏品给北京一家私人博物馆,对方带来了国内公认的玉器专家,结果专家意见是“假得一塌糊涂”。他刚开始还辩称“别人挖不到,不等于就没有了”。过了好几个月,他才渐渐明白过来,自己钻了牛角尖。他说,有不少藏家的眼光都很高,把眼光放在存世量非常稀少的品种上,结果走火入魔,甚至认为仿造品的特征才是鉴定的标准,走进这样的误区,结果收藏路走进了死胡同。
表情
3
偏听偏信追求“生坑”
“生坑”是考古的专业名词,意思是出土后没有经过把玩,仍然保留着出土时状态的藏品。现实中,真正能见到“生坑”的文物,要么是在考古队的发掘现场,要么就是盗掘古迹的不法分子手里。但是有的藏友却坚信,常常会有农民或是建筑工人不小心在地里挖出了宝贝。
南宁的林先生刚开始玩收藏的时候,眼光非常“独特”,别人是盯着一个个卖力吆喝的古玩商人看,而他则是专门寻找市场上那些衣着破烂、神色有些慌张、手里提着个麻包袋的人。一看到这样的人,他就会凑过去问对方有什么好东西。往往这个时候,对方就会从麻包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件瓷器或是别的什么古董,称这是自家宅基地里挖出的。为了不引起其他买家的注意,他很快就付款走人。玩了大半年后,林先生渐渐看出了点眉目,这些自称是农民的人士,其实并不是农民,他们自称挖出来的宝贝也只是假的。
南宁有位相当知名的企业家,也是喜好“生坑”的人士,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结交了外地的几位朋友,这些朋友称自己有路子能买到“生坑”的东西,言下之意就是熟悉盗墓人。他先后购买了千万元的东西,最后发现绝大部分是假冒品。
收藏心得:林先生说,因为利益的驱动,的确存在不少盗墓的不法分子。对于藏家来说,首先应该是正确看待这种行为,不应该是触碰法律。如果心存侥幸,就容易落入骗子的圈套,被骗子欺骗。
表情
4
盲目捡漏买回“垃圾”
南宁的叶先生有个习惯,每逢周六都要到南宁几个古玩市场、地摊去转转。2008年以前,他经常是空手而去,满载而归,两年下来他家里堆满了十几元买到的元代菩萨造像、一百元买到的皇帝玉玺等等“宝贝”。
别人说“便宜没好货”,可叶先生不这么想。他认为,到拍卖会上买东西,只要有钱人人都可以做到。而凭借自己的一双慧眼在市场上发现别人不认识、没看出来的好东西,那才叫本事。所以,他买了大量的图录和书籍,做了仔细的研究,胸有成竹去淘宝捡漏。因为自以为做足了准备,叶先生也总能有所收获,他还和朋友吹嘘这是“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
去买东西的时候,叶先生有个习惯,那就是先试探卖家的虚实,通过一些对话看看卖家是不是懂行的。如果卖家说得头头是道且无纰漏,他就觉得自己得多长几个心眼,因为卖家肯定不是省油的灯,说不定已经想好了怎么样给自己下套。要是遇到卖家说得牛头不对马嘴的,反而有机会。
他曾经把一尊卖家要价1000元的铜制佛像成功地砍至80元成交。当时卖家坚持说这尊佛像是明代的,他看了后也认为卖家说得没错,可是他想尽方法说是假的,最后成功把卖家说服。类似的捡漏经历还有很多。叶先生最后明白过来,是2008年参加一次大型鉴宝活动之后。专家告诉他,他自认为捡漏买回的物品,根本不具备收藏价值。
收藏心得:叶先生说,与他一样抱着“自己要比别人聪明,所以总有捡漏机会”想法的藏友还有不少,特别是退休后为了给生活找点乐趣的老年朋友。因为不舍得花很多的钱来买很贵的东西,又缺乏市场信息,很容易就走入收藏误区。藏友不能盲目地追求捡漏,否则只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廖敏)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