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观点

"全球通演出季"将开幕 林怀民谈"云门"《行草》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9-10-29
来自台湾精致表演艺术的领袖人物林怀民酝酿20年的舞作《行草》将为今年的第七届“全球通演出季”揭幕。11月6日、7日,“云门舞集”近年代表作《行草》在深圳大剧院连演两场。关于“云门”与《行草》的诸多问题,本报记者昨日电话专访林怀民,一探究竟。

拨通林怀民的电话时,他正在打包行李,下午就要从台湾飞往杭州,开始《行草》在内地六个城市的巡演之行。林怀民刚从欧洲回来,他感叹,现在的生活就是在不断地打开行李与打包行李之间进行。36年前开办“云门”这个舞蹈团体之时,就算在最疯狂的想像里,林怀民都没有想到,如今可以到全世界去演出,而且每每竟是这样的火爆。

“云门”是怎样的“门”?

云门的全名,叫云门舞集,是一个现代舞团的名字,来自中国台湾,取自中国传统文化。《吕氏春秋》中曾经记载:“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根据古籍,“云门”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相传存在于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舞容舞步均已失传,只留下这个美丽的舞名。1973年春天,26岁的林怀民以“云门”作为舞团的名称,成立中国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也是所有华语社会的第一个当代舞团。林怀民向记者介绍说,当初为自己创立的舞团取了这样一个有历史典故和历史意义的名字,是想做中国人自己的现代舞,而不是西方现代舞的翻版。

“那个时候我26岁,很傻,傻到会一头撞上去,去做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林怀民最初是学的新闻,后来又搞文学,写小说,直到回到台湾教书,才偶然间开始了领导职业舞团的生涯。“当初我不是一个专业的舞者,也没有在任何一个专业的团体干过,但是就这样一路摸索,走到了当年绝对没有想到的地方。”林怀民说。

其实舞蹈是林怀民五六岁时就有的梦想,他说,“创建这个舞蹈团体的时候,是想让舞蹈进入民间,到农村、社区、学校里去演,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就是‘为人民服务’。”现在的“云门”已经是国际上重量级的舞团,成为国际重要艺术节的常客,在欧美亚澳各洲200多个舞台上,演出超过1500场,虽然如此,林怀民说,当初关于“文化普及”的理想仍然没有改变,因此他专门成立了二团,深入台湾社区,开展公益演出。因为一团常年在外地忙碌,而二团则可以驻扎在台湾,定期到城镇里做户外表演,去年“云门”二团就在台湾进行了100场公益演出,有时一场的观众就有五六万人。他希望,“人们在文化与经济上的分配能够平衡。”

《行草》要怎样来“写”?

“云门”有着浓厚的中国味道,看看他排过的舞蹈,《白蛇传》、《九歌》、《水月》、《行草》,160多出舞作,大多与中国古典文学、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与历史有着渊源。云门舞者日常的训练包括京剧、太极、静坐、拳术、书法,林怀民说,他们所跳出的动作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传统文化只是想像力的跳板。”林怀民说,“云门”在2001年编作了《行草》,2003年推出《行草2》,2005年又创作《狂草》,完成以汉字书法为主题的三部曲。“我们不是把传统的手段直接拿来用。先打破,打破原有的程式和结构,剩下一地零碎的元素,然后再把这些元素重新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新的东西,形成了我们独特的舞蹈语言。我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独特的语言,直到现在。”

林怀民是这样得到的灵感,“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快雪时晴帖、自叙帖和寒食帖,是王羲之、怀素、苏东坡当年执笔运气舞蹈所留下来的痕迹。”林怀民研究了不同年代、多种风格的中国书法,他发现书法与肢体运作有不少共同点——凝神运气,曲线流动,讲究虚实。《行草》舞作中选取诸多书法作品的局部投射在舞台上,以放大、特写、渐进、渐出等镜头来处理。他认为,书法家笔走龙蛇、龙飞凤舞之际,那份专注的力量是和这样的舞蹈相通的。

林怀民延聘名师,让云门舞者长期习字,再去面对放大的书法投影进行即兴表演。舞者吸收书法家的精“气”,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动作,积累成为《行草》的动作素材。

林怀民提倡舞者不是拿身体来驱使,而是与身体对话。“人不是毛笔,我们并不是用身体来表现书法,只不过是用书法的美学和趣味来做舞蹈。我们为什么训练云手、书法?你会发现,它的哲学和精神和舞蹈是完全一致的,力道、留白、虚实以及对时间的感觉,包括特殊的8字形态!世界上别的现代舞团是做不出来的。”

我们该怎样欣赏《行草》?

因为《行草》是“云门”在21世纪的首部作品,所以选择它来做此次内地的巡演,林怀民说,在即将来深献演的《行草》之中,《行草》透过舞者以身形临摹动画呈现的王羲之“永”字破题,随后展开变奏,引出群舞。21世纪年轻人的肢体,与千百年前的字魂,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神奇,感人。其中一幕,整个舞台变成一幅超大的卷轴,千字文铺天盖地,从舞台弧顶、墙壁,一直到地板,淹满了整个空间,舞者舞动之际,反白的书法闪现跃动,仿佛有了新的生命。

是不是这些中国符号迎合了西方观众的好奇心,才得以使“云门”的舞蹈如此火爆?林怀民的回答是否定的。“与其说是东方的趣味,倒不如说是舞蹈的质感与舞者的力量令人佩服。”

“外国人不懂汉字、不懂书法,仍然能在《行草》中发现无限的趣味。虽然《行草》不是在讲一个故事,没有情节的串连,但是在演出的时候,每一幕都刺激着我们的感官,给观众美的体验。”林怀民强调,看《行草》,不存在“懂”与“不懂”的问题。“无所谓懂与不懂,根本就不用担心自己看不懂,来看《行草》的时候,你们要把中国书法史、中国美术史等等书籍或记忆统统抛在戏院门外,就只是坐下来,看,从开始到结束,完全可以被深深吸引。”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