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怀天下人(油画)秦征
时间:2009年9月19日
地点:天津市美术展览馆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天津这块热土上,成长了一代又一代的画家、艺术家,创作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美术作品,为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9月19日,天津美术家协会举办了题为“天津美术60年”的座谈会,众多美术评论家、画家齐聚一堂,就天津美术60年来的繁荣发展、理论建树、教育根基、发展前景等展开热烈讨论。现撷取座谈会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一、繁荣发展绽百花
王文治(美术理论家):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当天,一批老解放区的美术家马达、张映雪、秦征等随部队进入天津。1950年成立天津美术工作者协会。1954年天津美术出版社成立,天津有了第一家专业美术出版社。1956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成立,时任中国美协主席的齐白石亲题会牌。市美协重点组织了新年画创作、第一届青年美展、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美展等大型创作和展览活动,天津美术创作出现了初步繁荣局面。
改革开放,天津美术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随着平反、落实政策,美术家们陆续回到自己的岗位,又焕发了艺术青春。国画家孙其峰、王颂余、孙克纲、王学仲、萧朗、溥佐、赵松涛、穆仲芹、张德育等都有一批好作品问世。1988年,新天津火车站落成,受李瑞环市长委托,秦征率弟子绘制完成《精卫填海》大幅天顶油画,幅面之大、画期之短,国内外鲜见。
中青年画家杨德树、曹德兆、赵树松、陈冬至、白庚延、吕云所、霍春阳、何家英、王书平、于复千、贾宝珉、史如源、阮克敏、郭书仁、王之海、赵国经、王美芳等都成长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画家。油画家邓家驹、张世范、安明阳、张京生、刘贵斌、边秉贵、孙建平、张胜、王书朋、胡崇礼等都创作了许多好作品。版画家陈久如、赵海鹏、康永明,漫画家段纪夫、左川,水彩画家贺建国、石增琇、王双成、陈重武等也都有大量好作品问世。在历年全国性美术大展中,入选和获奖作品在国内各省、市、自治区中,天津一直名列前茅,成为全国美术界的获奖大户。
美术创作队伍不断壮大。美协天津分会成立时有会员四十多人,现在天津市美协会员有一千八百多名,全国会员已达三百名。截至目前,我市许多区县成立了区县美术家协会,组织会员开展活动,在众多老年大学和少年宫,美术教学已成为极受学员欢迎的课程。粗略估计,我市专业和业余从事美术学习和创作活动的群众已达数万人之多。
贺建国(天津美院教授、水彩画画家):天津的水彩画有很好的传统,在2006年国家举办的百年水彩画展里就有天津李叔同的早期作品作为画展的开篇之作。天津是最早引进西画的沿海城市之一,因此使得天津的水彩画发展很快。但上世纪90年代我们的水彩画还停留在小情小景中,要有所突破,才能走出低谷。后来一些小画会自动地结合起来,组织展览活动,活跃了水彩画的创作。近年来,成立了水彩画艺委会,有计划地组织活动、举办讲座、外出写生、开展交流。我相信水彩画一定能够出现一个新的面貌。
张为民(北辰区书画院院长):北辰农民画的萌生与发展是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同步的。北辰诞生的第一张农民画是1978年青光村任振秀画的《家家喝上除氟水》,在展览会上获优秀奖。一花引来百花开,众人也纷纷画起这种样式的画来。1983年文化部在京举办首届全国农民画展,北辰入选7件,4件获银奖。日后,作者创作热情大增,辅导者因势利导,通过多次举办小型展览、办创作班、走访民间剪纸老艺人等活动建起近百人的农民画骨干创作队伍,作品风格也日臻成熟。1987年北辰农民画在天津美协展览馆亮相,得到专家肯定。北辰区政府每年都将开展农民画活动列入政府工作报告。1988年、1991年北辰农民画两次走进国家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北辰农民画真正建起独树一帜的有着浓郁津郊味、大运河风韵的现代民间绘画。七十余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十几个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记者、大学生纷纷来北辰参观考察。北辰农民画还走出国门,先后赴挪威、瑞典、南斯拉夫、美国、韩国等国展出,大量作品纷纷被购买、收藏。农民的画作参与市场,为农民画的发展增强了活力,成就了很多农民绘画之家,他们用画换来的钱盖新房、置办家具。有人写诗赞叹:妻子赋丹青,丈夫来勾点,老叟孩童皆会染。美景生笔下,农舍春满园。1988年文化部授予北辰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称号。
曹德兆(中国美协理事、天津美协主席):60年天津美术的发展几经风雨,几经磨难,在众多领军人物的带领下,各个画种、各流派都由初期的建设逐渐地走向成熟发展,使我市的中国画、版画、油画、水彩画等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个进程中,不仅老一代名家名画为美术界瞩目,更有近年来青年画家的迅速崛起,在画坛崭露头角,为业内推崇。这一切不仅显示着我们天津画派、画风的独特性,更被学术界作为“天津现象”来研究。可以说,60年的历程,向人们呈现了天津美术早期建设的基础牢固、中期发展的健康稳固、后期发展的迅速这样一个健康的轨迹,充分显示了天津特有的地域文化、人文环境给天津艺术家的滋养,显示了天津美术队伍的创作实力。
二、理论建树结硕果
王振德(美术理论家):新天津的美术理论成就,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拨乱反正后第四次文代会召开以前,为第一阶段,可称前30年。从1979年文代会至今,为第二阶段,可称后30年。
毛主席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连同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发表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有关论述文艺的文章,成为美术理论家撰写文章的唯一具有权威性的依据。其中“为人民大众服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命题,均成为新中国美术理论的基本理念和范畴,也成为当年天津美术工作领导者结合形势、开展工作、发表讲演和撰写文章的立论之本。孙犁主编《天津日报》副刊时,系统发表王朝闻的艺术理论文章(后来辑成《新艺术论》一书)。这些直接贯彻毛主席文艺思想的讲话和文章,对天津美术家的思想与创作产生了划时代的深远影响。
在毛主席文艺思想的指引下,美术家们开始重视民间美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
美术学者们坚持毛主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美术史论教学和研究中也取得可喜的突破性的成就。如阎丽川的《中国美术史略》、段拭的《汉画》、李智超的《古旧字画鉴别法》、李景凯的《人体艺术解剖学》等学术专著在新中国美术史论领域都具有开山意义。
从1979年文代会至今的后30年,是我市美术理论空前活跃和蓬勃发展阶段。在弘扬特色中国文艺主旋律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扬民族文艺传统,逐步向艺术创作的本体规律回归。同时引进国外美术理论,打破了以往封闭式的单一状况,使美术理论呈现出各种风格多元化的百家争鸣局面。美术理论人才成批涌现。天津美院组建了美术史论系,先后任教的专业教师(包括兼职)达三十余人,从事美术理论研究或理论编辑工作者在二百人左右。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美术理论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各地召开的重要美术史论研讨会,几乎都有天津理论家赴会宣讲论文。从“七五”、“八五”至今的国家重点美术项目,也都有天津理论家参与撰稿或编辑。荣获全国优秀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文联优秀评论奖及天津历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鲁迅文艺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的天津理论家达三十人次。对“津派书画”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天津政协、天津文史馆、天津史志办公室、天津日报及各区县政协书画部门的负责人,均对津派书画的研究和宣传做出了贡献。本人近三十年一直将津派书画作为研究课题,发表文章近百万字,现正准备结集出版。2003年天津11位国画家赴京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当代天津优秀作品展,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均对“津派国画”作了空前弘扬。
韩昌力(南开大学教授、天津美协艺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天津具有很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体系,同时也有众多的艺术院校、研究机构,在这里有众多较高造诣的艺术家。与此相应,艺术家也以辛勤的劳动与智慧创作了许多在全国都具影响的艺术作品。随着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客观上天津也提供了艺术多样性发展的条件,因此反映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各种艺术风格在这里不仅可以落地生根,同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切无疑是天津文化发展状态的重要标志。
三、教育根基铸潜力
王文治:上世纪50年代,原华北大学文学艺术部(华大三部)、中央美术学院及其附中、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院)等国内知名的美术院校毕业生,先后有数百人分配来津,充实了天津的美术创作与教学队伍。
1952年,北京国立艺专毕业生孙其峰,由北京河北高中调来天津师范学院艺术系,阎丽川、穆家麒、李立民(李骆公)都在此任教,经孙其峰多方联系,先后调入李智超、张其翼、溥佐等国画名家,充实学校教学力量。
1959年,以河北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为基础,组建了河北美术学院,这是天津第一座高等美术学府。同年,继北京工艺美术学校之后,天津工艺美校建立,日后成为我国四大工艺美校之一。
两家美术院校为天津市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日后许多人成了天津美术界的扛鼎人物。
吕云所(天津美院教授、山水画画家):天津美术教育的基础早先以河北艺术师范为主,是以孙其峰为代表的老一代教育家系统的教育体系。在解放初期,他把天津市的老画家都集中在天津美院,他有徐悲鸿的写生意识,所以在建立学校的教育体系时打下很好的基础。他建立的艺术体系尽量包容了长江以北的各种风格,有人说,长江以北的一流画家都会聚在天津美院。当时天津会聚了一批很有实力的画家,这就为天津美院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被全国公认的代表传统教学的一个正脉,我们这一代的绘画思想、绘画技巧、传统理念都是从那里得来的。
从文化传承、发展的角度看,孙其峰、朱欣根、邓家驹——白庚延、杨德树、吕云所——何家英、李孝宣等各时期的代表人物,都在多年的创作与教学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绘画品格。
杨德树(天津美院教授、人物画画家):天津美院多年来形成的以孙其峰为代表的传统教学体系一直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以辉煌的教学成就被全国同行推崇。天津的中国画人物造型传统、线条扎实等优长应继续得到发扬。这些年许多青年画家迅速成长起来,很令人欣慰。希望他们从前辈的经验中寻找借鉴,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的交汇点,进而使自己的作品“融入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
何家英(中国美协副主席、天津美协副主席、天津画院院长):要说天津美术事业的发展,在我所经历的而且卓有成效的一段学习,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天津美协主席秦征同志带队组织的美术创作研究班。
创作研究班由著名油画家秦征带队,版画家汪国风做教练。成员集中了当时天津美术界比较优秀的青年创作骨干。那时我们天天看古今中外的画册,立体地展开学习。天天在争论艺术是什么?我们该怎么走?通过创作研究班专门的研究和大量的阅读,以及专题研究、学习、交流,我们的意识逐渐开始清晰起来。慢慢的大家有了一定的认识,更多的选择是如何深入生活,如何把生活变成艺术。
在创作研究班里,由于秦、汪两位没有把自己当作专家、大家,创造了一个人工自然的艺术小气候,使得我们探讨了很多有益的问题。在此激励下,不仅仅是我,许多青年画家都有着非常大的进步,实际上是我们的思想一下子豁然开朗,选择明确并且确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那段学习使我懂得了如何去体验生活,如何去创作,如何去升华。实际上,当时美术界的大气候是人们都倾向现代思潮,玩命吸收西方最流行的东西。而在天津的创作班里,美协却带领画家站稳脚跟,坚持不懈,走向生活,向民族文化的纵深看,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这更加有意义。其实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是全世界大多数知识阶层所选择的审美标准,也是人类共同的审美法则。
华梅(天津师范大学美术设计学院院长、服饰学专家):上世纪90年代末以后综合性大学的美术教育也开展起来,要使美术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还要拿社科项目,还需要有精品课建设,有教学团队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现在我们的年轻教师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非常强,但他们需要多方面发展以适应学校发展的形势。我认为,我们这些综合性大学美术要求发展,就要开展跨学科教学,以使师生拓展视野,更新理念。
四、开拓创新话发展
张天翼(天津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气派”和“国家形象”概念的文化学内涵既然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体现在艺术上就是一种精神形态,是充分体现着实现了经济腾飞的中国社会、中国人的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精神风范的社会学与文化学层面的视觉形态。美术家既然要熔铸、要塑造“当代中国气派”、“当代国家形象”的美术形态,那么对美术本体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动力。因此,艺术本体作为当代一门重要的、独立的人文学科,就要实现一个新的飞跃。这就需要当代美术家们下大力气去探寻与之相适应的美学体系和造型语言,去着力“熔铸”那种能充分体现当代“中国气派”和“国家形象”的艺术本体层面的美术形象。
当代美术创作发展的目标是明确的,实质上就是要求我们向更高更深的现代层次迈进,不止步于单一的写实形式,要开发、创造适合于“熔铸当代中国气派、塑造当代国家形象”,作为先进文明成果的,更丰富的造型艺术语言。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创新”——建构当代民族美术新体系,建构当代的“中华美”。可以说,体现当代中国气派和国家形象的这个民族美术新体系就应该是“当代世界美术先进体系”。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以扎实的艺术科学思维、有说服力的科学理论为前提条件,梳理、认知民族传统艺术的基本特性与优长之处,把握其中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精华,建构适于“熔铸当代中国气派、塑造当代国家形象”新的美学体系、价值体系、美术形式体系等等。
张蒲生(天津美院原副院长):关于“塑造国家形象,融入民族气派”的提倡,这是一个长久的课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走民族绘画的道路,坚持弘扬中国画的传统审美精神,并努力将它与当代现实相结合,我们几代人在美术学科的建设、绘画技法的表现、培养青年后人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今天看来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应当珍惜这些宝贵的财富。在这个基础上,再向更高的艺术境界攀登是可以到达的,我对此充满信心。
李西源(天津工艺美院原院长):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都是用毛主席的文艺思想指导创作,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如今,艺术更加强调关照人们内心精神,强调贴近时代。尽管中国美协提出“塑造国家形象,融入国家气派”这个口号很高,但没有一个好的立意,就无法搞活创作。美术家的创作如果没有理念的话,作品的立意就不高,就不会好。我们广大美术家还需要在总结60年创作经验的同时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探寻更好的方法讴歌时代,进而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
姜陆(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天津美协副主席):天津的美术事业应与天津这个迅速发展的城市地位相匹配。在社会文化多元形态已经形成的今天,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既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美术家的责任。
天津的美术创作队伍庞大,人才会聚,反映主流文化价值及多种美学价值取向的作品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而天津本地的美术活动和美术宣传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略显单一,有着“本地开花,外边结果”的尴尬。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视野更开阔,学术起点更高,以形成一个更活跃的局面,在全国美术界赢得与我们的城市地位、艺术实力相对应的、更广泛的影响。
艺术创作需要安静的环境和心态,去除浮躁,才能够出好作品。而另一方面,美术活动却需要活跃,以促进交流,繁荣创作。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绝不是矛盾。天津的美术家应该明确这两方面的认识,利用与北京的近距离优势使天津的美术事业能够更繁荣,更具影响力。
苑廷奎(版画家):美协是美术家的桥梁,是为画家服务的,我们要努力为他们做好每项工作,办好每一个展览。老一代美术家对天津美术的发展非常关心,他们对美术事业发展的忘我投入、积极奉献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