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藏友云集藏品精彩:北齐白瓷牛被称最牛藏品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9-10-21



北齐时期的瓷牛

上周,郑州国香茶城整整热闹了两天。经过数月酝酿、精心筹备,大河鉴宝五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省内外的收藏爱好者汇集于此,共襄这一盛事。由大河鉴宝专家精心组织的收藏精品展更是让藏友们过足了眼瘾。

五年一剑,稳健前行

10月17日上午,大河鉴宝五周年庆典开幕式上嘉宾云集。来自各界的朋友们纷纷为大河鉴宝五周年庆典送上美好的祝福。

河南省茶叶商会会长、国香茶城董事长、总经理姬霞敏女士表示,如今收藏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作为承办方的国香茶城是集茶叶、茶具、根雕等工艺品于一体的茶文化特色街区,是中原茶文化的活动交流中心。大河鉴宝五周年庆典活动在此举行,是收藏文化与深厚茶文化的完美结合。

河南省集邮协会副秘书长、全国集邮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级邮展评审员戈中博老师代表大河鉴宝专家发言,他说,在大河鉴宝五周年之际举办的庆典系列活动,既是大河鉴宝奉献给藏友的一份高品位的、精美的系列文化大餐,也是对大河鉴宝自身成长的见证。大河鉴宝创办五年来,深入全省各地举办了二百余场鉴定活动,既是为民间收藏提供指导,对散存民间的大量藏品进行点评和鉴定,也是为推动全省群众性收藏活动,提高民间收藏鉴赏水平,普及收藏文化做点工作。

河南省收藏协会副会长、河南省收藏协会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会长付建洲致辞,表达了收藏界朋友对大河鉴宝的美好祝福。

大河报副总编辑王守国作为主办方代表,在开幕式上再次阐述了大河报一贯的方针,他说,5年前的金秋,大河报顺应收藏热潮的到来,推出了收藏版,开办大河鉴宝活动,开河南平面媒体收藏鉴宝栏目先河。5年过去,大河鉴宝已经成长为大河报的一张文化名片,成为河南藏友和专家沟通的有效桥梁。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其一得益于广大藏友的参与、支持。河南能够高擎起集藏文化产业的大旗,与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密不可分,所谓盛世兴收藏,当今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政府修史修志,民间大兴收藏,这也是大河鉴宝得以迅速成长的重要文化基础。其二,得益于大河鉴宝高效、精干、专业的专家队伍。收藏市场的迅猛发展,难免泥沙俱下,藏友们需要甄别真伪,需要在收藏中提升文化情趣,这些都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和指引。大河鉴宝专家队伍中,既有来自文博系统的专家,也有来自民间的收藏鉴定高手,对他们五年来的辛勤工作与支持,王守国特别表示感谢与敬意。今后,大河鉴宝仍将坚持为藏友服务、宣传收藏文化的宗旨,稳健前行。

两天时间太短!

收藏精品展是本次庆典活动的重头戏,在国香茶城专为本次展览新辟的三间展室内,陶瓷、玉器、钱币、青铜器、字画、杂项、邮票等精美展品密集轰炸着参观者的眼球,更有难得一见的红色收藏、唐卡等专题展,如此集中而系统的精品集陈,直让藏友们感叹:两天的展览时间实在太短!

现场随处可见来观展的藏友手持相机或手机,把展览的精品逐一拍照留存,他们说,要把这些精美的展品带回家好好消化,还可以留作资料,毕竟,很多宝贝在市场上都难得见到。

前来观看展览的有许多熟悉的面孔,是咱们大河鉴宝的老朋友。许多藏友是从外地专程赶到,有的人怕错过展览时间,提前两天就来到郑州了。

红色收藏展因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吸引了许多并不收藏的普通市民。郑州市民郭老先生和老伴专程从西郊赶来,一进红色收藏展厅,他们就兴奋起来。“这个咱家也有!这种是夜光的!”老两口相互指点着墙壁上、展柜里的毛主席像章和毛选图书,看得特别投入。记者不禁被他们的热情打动,上前询问,老两口可打开了话匣子:“你们年轻人没经过那个时候,不知道我们那时候这样的像章多得很啊!学生大串联,上班的出差办事,在火车上就拿这个交换、赠送,家家户户都多得很!”今天在这里见到这么多红色收藏品,老两口又追忆起那个年代,唏嘘不已。

几十名身着制服的年轻学子在参观者中特别招眼,原来他们是来自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警察管理系大二的同学。带队的程慧勤老师告诉记者,同学们平时在校园里接触的多是专业的知识,像这样的文化展览对于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见闻非常有益,是非常好的第二课堂。文秘专业的同学们对字画比较感兴趣,看得非常认真。王鹏同学则被红色收藏吸引,他说,平时看过一些类似题材的电视剧、书籍,对红色革命历程产生了兴趣,今天在这里能看到这么多出自那个历史时期的真实的产物,得到了更直观的印象,对于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和认知非常有帮助,感觉很不一般。

王先生来自省直某机关,也是位收藏爱好者,他对记者表示,这样的收藏精品展选项丰富,展品档次高,平时难得看到这么集中而系统的精美展品。对他来说,参观展览既是个欣赏的过程,也是个学习的过程。从收藏爱好者到藏家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与认知的过程,多看真品、精品,才能慢慢提高收藏鉴赏水平,进入收藏的层次。他希望这样的收藏精品展以后多起来,为藏友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大河鉴宝的专家们在现场为藏友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更是吸引了大批藏友驻足倾听,有心的藏友还带了自己收藏的宝贝来,请专家现场鉴定,气氛非常热烈。

正如藏友们所说,本次参展的展品档次高、品位精,不乏珍品。

此次精品展展出的古陶瓷,既有河南民间收藏的较有代表性的古陶瓷制品,也有大河鉴宝专家多年来潜心研究的标准器。展品范围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尤以河南地方陶瓷最具特色:汉代的陶制乐俑,唐、宋的瓷制生活器皿以及系列钧瓷制品等,件件匠心独运,生活气息浓郁。唐代仿青铜蓝釉净瓶,唐三彩龙、兔、犬生肖,唐青釉瓷卧驼,唐、五代、宋、金、元、清及大窑蓝等系列钧瓷,展示了钧瓷由创烧到全盛期的发展历程。尤其一件北齐时期的白瓷牛,被藏友们称为“最牛”陶瓷展品。北齐是白瓷创烧期,藏品罕见,这个造型更罕见,瓷牛憨厚敦实,气势磅礴。

钱币的发展与中华文明史相伴相生,展览中展示的铜贝、空首布、圜钱、刀币、秦半两、王莽一刀平五千……历史跨度巨大,向大家展示了一部活的中国货币的起源与演变史,其中战国时期小型平肩弧足空首布更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杂项玉器组的古玩精品涵盖名贵寿山石、鸡血石、古代玉器、古代铜印、明清及名家紫砂器、古代石雕、古代木雕及古砚等十多个门类,历史跨度从春秋、汉唐直至宋、元、明、清。其中“石帝”田黄石、寿山坑头鱼鳞冻石、银裹金旗降石、藕尖白芙蓉石、荔枝冻石、鸡血石、宋代和田黄玉象、明代白玉镂雕九龙纹炉顶、清代玛瑙马、汉代军假司马铜官印、宋代(副统帅)指挥使铜官印、汉魏时期石天禄、初盛唐龛式立姿菩萨石造像、唐代汉白玉石狮、明万历三十八年浮雕穿花龙纹鼎式石香炉、元代金丝楠木雕释迦牟尼坐像、明末檀香木雕持经观音坐像、清中期紫檀木高浮雕云海五龙纹笔筒、清代檀香木雕关公立像,均为难得一见的珍稀之品,或小巧精美、工艺精湛,或厚重朴拙、浑然天成,给观者带来完美的艺术享受。

除了传统收藏项之外,此次展览特设几个收藏项,人气颇高。

邮票展柜总量不太多,但只要你稍留意就会发现,件件是精品、珍品。名气极大的《祖国山河一片红》为新中国著名珍邮之一,新票一枚售价在20万元以上,也在本次展览中亮相,藏友们感叹:真是方寸之间有天地啊!

红色收藏专题展是为国庆60年特意准备的。有1944年出版的发行仅200册的第一套毛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金制毛主席像章,解放前制的多种毛主席像章,上世纪60年代制的发行量极小的毛主席大、小诗词套章,还有彩色有机玻璃诗词套章、祖国山河一片红套章。红色收藏家王金平说,其中有些展品他已收藏几十年,从未示人,此次是首次展出。

唐卡专题展在中原地区更是罕见,业内人士表示尚属首次。数十幅题材广泛,绘制精美,品相一流的精美唐卡,使这间专题展室笼罩了一层浓浓的宗教艺术气息。从事工艺设计的参观者刘先生站在一幅高达2.4米、宽近2米的巨幅唐卡前流连,他说,这么大幅的作品,绘制难度极高,人物如此众多,讲述的故事内容极为丰富,色彩调配也非常漂亮,细部描摹细腻,有些地方还以金箔金粉勾勒,更增华丽贵重。他说,像这样较偏的收藏项,有一批先知先觉者接受了,通过这样的展示让更多的朋友认识并了解,领悟到唐卡的魅力与价值,对其传播非常有益。

而茶文化主题展在中原地区也是前所未有。几十把从明代的民国时期的锡壶、清代及民国时期一些名家的紫砂壶、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碗、宋代的青铜水铞,还有百余款老普洱茶,让前来参展的藏友和读者在国香茶城的氤氲茶香中,充分领略了一回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王婉莹)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