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全国展讯

黄金记忆的守护者:黄金人黄金国黄金艺术展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9-10-15



来自哥伦比亚共和国银行黄金博物馆的“哥伦比亚前西班牙时期黄金艺术展”,9月24日-11月29日在上海博物馆举行,展出自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500年之间南美洲哥伦比亚地区古代印第安人制作的精美的黄金制品,古代“黄金国”文明的灿烂辉煌让人目眩。

15世纪初,西班牙人远征美洲,听到了“黄金国”的传说—“那里的人吃喝都用金器,黄金对他们而言就像铁对你们一样便宜”。西班牙人塞巴斯蒂安·德·贝纳卡萨(Sebastián deBelalcázar,约1480-1551年)1536年率军攻下了印加帝国北部城市基多,在那里,贝纳卡萨遇到了一个从更北方的波哥大王国来的印第安人。他告诉贝纳卡萨,在他们国家,新国王继位那天浑身涂金,在圣湖中举行仪式。那位国王便是“El Dorado”(黄金人)。不久之后中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国被征服,欧洲人确确实实地见到了满室耀眼的黄金,传闻则在不断夸大故事的背景,“El Dorado”从一个不知所在的地点,变成一个神圣的湖泊,进而变成一座繁华的城市,最后变成了“黄金国”的代称。

种种证据表明,安第斯山脉北端高原上的印第安酋长国穆伊斯卡应该就是“El Dorado”传说的源头。穆伊斯卡原本统治的地域主要是波哥大附近及以南地区,穆伊斯卡人和附近的几个印第安部落都使用奇布查语,所以又被统称为“奇布查人”。奇布查人生活在公元前500年-公元1500年之间,就在今天被称为哥伦比亚的这块土地上。

早在3500年前,秘鲁安第斯山区已出现冶金技术。公元前7世纪哥伦比亚地区的部落已熟练掌握了金属加工工艺,并在各部落中发展出更精致的工艺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除穆伊斯卡外,今天哥伦比亚北部的泰罗纳、巴拿马的科克雷等部落也同样以高超的冶金技术闻名。

奇布查人和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用汗水和鲜血挖掘和制造出无数金银器物,而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些黄金白银催生了欧洲的资本主义,正如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Braudel,1902-1985)所言:“美洲一旦进入欧洲的生活,它就逐渐改变了欧洲的全部基本条件,甚至调整了欧洲的发展方向。”

9月24日-11月29日,上海博物馆举办“哥伦比亚前西班牙时期黄金艺术展”,展出的哥伦比亚黄金博物馆收藏的220件金器以及33件陶器和石器,正是制作于西班牙人到来以前哥伦比亚地区经济繁荣,政治、社会和宗教高度发达的社会阶段。那些金属工艺是古代美洲最为多样化、最精致复杂的艺术之一,它们凝聚着古代印第安人不可磨灭的智慧,诉说着曾经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的他们对宇宙、对人类起源、对与大自然关系的思考,质疑着贪婪与无知是如何毁掉了灿烂伟大的文明。

黄金记忆的守护者

16世纪,前西班牙艺术在欧洲引起了各种不同的反应。丢勒在其游记中写到在布鲁塞尔见到了由西班牙征服者带到查理五世宫廷的金属器物,说它们“超乎一切神话”,他“被远方国度那些天才所折服”。有一些器物被收藏、存留。但丢勒曾看到的那些物件—他曾提到“一个直径达1英寻(合1.829米)的金太阳,以及一个银月亮”—很可能与大部分发现美洲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被带到欧洲的贵重金器命运相同—它们被熔化了。因为金银对于西班牙的贸易至关重要,而且,那些黄金制品大都具有宗教性和象征性,这种来自所谓蛮族的异教偶像崇拜之物,为西班牙反宗教改革的天主教徒所不容。它们被化作了货币,尽管对印第安人来说,黄金的价值远远超过了西方人所赋予的经济和美学价值。

“上世纪30年代,哥伦比亚兴起了一场保护与研究本国考古遗迹的知识和科学运动。在此背景下,成立了第一批寻求考古和人类学研究专业化的官方组织。1939年,哥伦比亚共和国银行董事会决定建立一个前哥伦布时代(即前西班牙时期)的金器收藏机构,以防止古代金器被熔化、文物被走私出境,该收藏机构发展为现在的黄金博物馆。70年来,黄金博物馆已经建立起一个杰出的美洲前西班牙时期金属工艺收藏,对之进行分类和研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金器博物馆。”哥伦比亚黄博物馆教育部主管曼德华多·隆多尼奥介绍说。

隆多尼奥先生似乎相信印第安人来自中国或亚洲的说法,所以他对这批金器得以到中国展出由衷地高兴。“哥伦比亚离中国十分遥远,然而却有着久远的渊源,我很希望我们能够互相了解和认识。亚洲人不单把相貌带到了美洲,还带去了文化,把在哥伦比亚的土地上繁荣发展起来的印第安文化带到中国,是黄金博物馆上一任馆长长久以来的心愿,如今在他退休十年后终于能够实现。上海的这个展览是这些黄金艺术品在中国的第一次展出。现任馆长克拉拉·依莎贝尔·博特罗女士本来非常憧憬此次与这些文物一起到中国来,很可惜她不慎腿受伤了,只好由我代替她来了。”

当我问及博物馆如何收集那些流散在世界各地的本国文物时,隆多尼奥一开始只是简单地回答:“我们从哥伦比亚各地收集那些文物,法律规定我们有权这样做。”但我惦记着那些被殖民者大肆劫掠的珍宝,便追问:“对于流散在国外的那些本国文物是否会尝试追回或购买?”他回答说:“80年前,哥伦比亚才制定了法律,规定文物走私是非法的。我们从那之后开始我们的收藏和保护工作。80年前的那些我们不再追查。”停了停,他又郑重地补充:“它们在西班牙、柏林、许多地方,我们希望它们在那里的博物馆里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展示,不希望它们为私人所有,而是能够在博物馆里向公众展出。”

上博展览部副研究员邢晓舟感叹:“哥伦比亚黄金博物馆藏有3.3万余件金和金铜合金的器物,以及3万余件陶器、石器、贝器、骨器和织物。1500年西班牙人到来之后,这里的文化遭到了相当严重的摧毁,经过这样的摧毁和文化断层的打击,还能收集到这么多这么好的东西,可以遥想当年这片土地繁盛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黄金之国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北部的印第安人,将黄金文化发挥到了极致,他们由衷热爱这种漂亮华丽的贵金属,制作了数量众多、结构复杂、想象力非凡的黄金制品。此次哥伦比亚前西班牙时期的黄金艺术展,避开金器的用途分类,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将展览分为“金人”、“神兽”、“人兽一体”、“抽象与自然”以及“形象与世界”5个部分。可以看到古代印第安人制作黄金饰品的技术已十分纯熟,那些耳环、鼻环、项链、手镯、脚镯、面具、胸牌全都夸张烂漫又极尽奢华,局部菲薄如纸或纤细如丝,想象印第安人把它们从头到脚披挂上身的样子,让人神往不已。

在哥伦比亚的印第安人中间,金匠的地位很高,黄金只有经由金匠制作造型之后,才具有神圣的力量与含义。“对于前西班牙时期的金属工匠来说,形状存在于外部世界,存在于他的想象之间,存在于幻觉之际,存在于人类所创造的整个视觉记忆之中。”为本次展览撰写图录的胡安妮塔·萨恩斯·桑佩尔说。

在印第安人的世界里,真实与想象、现实与向往相互融合在一起,没有分界,人与动物、植物、自然、神灵生活在一起,甚至合而为一,彼此尊重、敬畏、友善,充满想要了解的好奇和沟通的愿望,对神与自然的慷慨深怀感谢,对生命充满热忱,却又不太在意眼前的得失,追求和珍视无价无形的珍宝,远甚于对物质价值的渴望。陀斯妥耶夫斯基曾借伊万·卡拉马佐夫之口说:“没有不朽,便没有善。”爱伦·坡在诗里将“黄金国”引申为一个人穷其一生、心力交瘁为之探寻不止的理想之国。印第安人的世界,或许正是这样一个“黄金国”。

只是探险家和殖民者们视而不见,因为他们眼里只有建立在金属的纯度和重量基础上的价值,且不知餍足,所以他们千里迢迢、穷尽心力,始终找不到传说中的“黄金国”,并且在苦苦追寻“黄金国”的过程中,实际上摧毁了“黄金国”。

奇布查与“黄金文明”

B=《外滩画报》

S=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研究员邢晓舟、上海博物馆教育部吕维敏

B:相比起玛雅文化、印加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与它们并立的奇布查文化对我们来说要陌生许多。

S:奇布查文明是哥伦比亚地区的印第安文明,北与玛雅文明接触,南与印加文明交汇,它是由一个个独立的酋长国组成的,酋长国既不是部落也不是国家,它是一个独特的人类学概念,比“部落”要大,却没有“王国”那样统一、系统的社会体制和组织。西班牙人来到这里时便发现,这里没有一个酋长国拥有大面积的领土。

这一地区自安第斯山脉北端延伸至加勒比海沿岸,地理特征丰富,包括河流、海岸、沼泽、雨林、高地、低地等各种地形,各酋长国的印第安人居住在截然不同的环境下,也就形成了各异的生活方式。他们有着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自然也就带动了贸易的兴盛。这些分散的酋长国构成了哥伦比亚地区的印第安文明体系。这里没有玛雅文明在书写、算术、天文方面的成就,也没有造出印加帝国的太阳神庙或阿兹特克的金字塔那样雄伟壮观的建筑,然而这群安第斯山脉北部的印第安人创造了以独特的黄金制造业、宗教理念和自然观、宇宙观而著称的“黄金文明”,位于拉丁美洲四大古印第安文化之列是当之无愧的。

B:展出的金器在颜色上好像差异挺明显的,有的偏红一点,有的偏青一点,它们是合金吗?

S:我们说“金器”这个概念,是指含金量30%以上的,就称为金器。展出的这些黄金制品是古代哥伦比亚最常见、也是水准最高的金器,它们的含金量都比较低,许多甚至在30%以下,有一些是金铜合金,当地将金铜合金称为“tumbaga”,含铜70%。我们可以认为,这种“tumbaga”是哥伦比亚金属艺术中最卓越的金属,它比黄金硬,可以更好地保存装饰细节;它的熔点比黄金低,熔液也没有黄金熔化时那么黏,更容易流入模具的沟槽和小洞,金的黄色和铜的红色混合在一起,可以得到一系列不同的颜色效果。古代印第安人用金制造各种东西,并不只是因为金的贵重,图案、颜色、光泽、不易腐蚀性都具有重大的价值,甚至比金作为贵重金属的价值更重要。它的光泽和颜色意味着它与太阳的联系,也就是联系着一种造就生命的力量。太阳被视为创造物、万物之父,金铜合金制成的金盘就像一个太阳一样散发出光芒。所以不仅保存下来的器物大多都是金铜合金的,而且从艺术的角度看,这些作品也是最出色的。

印第安人也十分注意节约资源,从来不轻易浪费任何一种提炼出来的贵金属。简易坩埚无法达到熔化铂金的高温,他们就将铂金与金粉混合加热,黄金熔化后会将铂金颗粒粘合包裹起来,待冷却后再锤打,就可以制作小型器物。因此也造成了各件黄金制品的成色和组分差别较大,器物表面也多姿多彩。

B:那么古代印第安人是怎么使那些含金量低的金铜合金并使它们显得那么金灿灿的呢?

S:这是当年西班牙人千方百计想要搞清楚的秘密,可以让含金量很低的金铜合金发出金光,让器物闪耀得好像用高质量的黄金做成的一样,那岂不是一件妙得不得了的事吗?贡萨洛·费尔南德斯·奥维多(Gonzalo FernandezOviedo)在他的著作《印第安历史与自然》一书中写道:“如果欧洲或其他地方的基督徒们掌握了这个秘密,一定很快就会成为特别富有的人。”但印第安人保守这个秘密,西班牙人只知道他们使用了一种草剂。实际上印第安人在器物表面运用了镀金的方法,他们通过敲打器物表面加快铜的氧化过程,再用酸性的草液去除那层氧化铜,器物表面就形成了一层金,反复进行这一程序,那层金就会越来越厚。

大约在公元10世纪时,秘鲁地区的摩奇卡人已经学会了“贫化镀金法”和“电化学置换法”,前者是除去金铜合金表面的铜颗粒,后者将黄金放入由盐和腐蚀性矿物质组成的酸性溶液中溶解,再把铜器放入溶液后溶解部分铜,析出的黄金就附着于铜器表面。镀金后经过抛光打磨,金器表面就熠熠生辉了。成品的效果相当惊人,金膜均匀平整,而且相当薄,显示了印第安人高超的冶金工艺。

B:我注意到展品中有许多叫作“酸橙粉瓶”的容器,用来从那些瓶子里蘸取酸橙粉的细长小金棍都有相当细致的端首造型。我没有见到诸如盐瓶、糖罐之类的容器,而唯独这种造型独特、有专门用处的瓶子数量这么多而又这么精美,于是很好奇,这种酸橙粉到底是什么东西?

S:古代印第安人把酸橙粉和石灰涂在古柯叶上,一起放进嘴里咀嚼,酸橙粉的作用应该是调味,让叶子嚼起来不那么苦。而石灰、酸橙粉和碾碎的古柯叶混合起来便是一种可以刺激神经、达到迷幻效果的药剂,祭司们服用这种致幻剂,便进入一种迷离恍惚或异常兴奋的状态。他们还尝试各种奇特而危险的致幻植物,吸食气味强烈的烟草,服下仙人掌的汁液,甚至还会使用蟾蜍的毒液。这一切都是为了获得一种飘然欲仙的神秘体验:借助致幻剂,他们感到自己漂浮起来,离开现实世界,来到宇宙深处,得到神灵的神秘指示。祭司在服用致幻剂后能够集中精力冥想内心的感觉或感受外部的刺激,那种恍惚状态就是他们通往神灵世界的通道和桥梁。当地男子成年以后,身上都会带着酸橙粉瓶和古柯叶。

B:在关于哥伦比亚黄金博物馆的介绍中,有一只精美绝伦的黄金筏,刻画的就是盛装的部落首领与他的辅臣、随从们乘坐筏子到湖上举行仪式的情景,这件藏品此次没有能来到上海,能不能介绍一下?

S:那些亲眼目睹过那一幕的西班牙人和传教士都描述过这样的仪式:在一个开阔的大湖上,有一个用苇草制的大筏子,一位首领继承人全身涂满泥浆或松脂之类有黏性的东西,再撒上碾碎的金粉,使他浑身被黄金包裹;他站在筏子上,脚边摆满大堆的黄金和绿宝石,这些都是献给神灵的祭品,辅臣中4位最重要的族长一同上筏,他们将祭品全部投入湖心……

16世纪以来,这样的见闻录和传说为穆伊斯卡人心目中的圣湖瓜达维达湖引来了无数觊觎湖中珍宝的人,在20世纪70年代哥伦比亚政府发布禁令以前,那里不断成为各类抽水工具和排水方案的演示场,而其他的淘金设施中包括了潜水、金属探测仪等等,但所有的尝试都宣告失败。最接近成功的是20世纪初的一家英国公司,他们决定用挖隧道并辅以蒸汽泵的方法排水,经过几年的努力,河床一度隐约可见,但好景不长,淤泥暴露在外被太阳烤干,堵住了工程隧道,而湖底又开始冒出泉水,经过如此几番与自然环境的拉锯战,他们不得不放弃计划。

虽然在瓜达维达湖的收获很少,但1856年,在它附近的西查湖里发现了一件重达162克的黄金筏,上面立有装饰华丽的黄金人像,幸好排干西查湖的工作同样进行得很不顺利。

之后,在哥伦比亚又发现了好几件黄金筏,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出现在1969年,来自三个农民在波哥大南面的帕斯卡地区发现的一个山洞,这是一只长19.5厘米、宽10.1厘米、高10.2厘米的黄金筏,也就是现在在哥伦比亚黄金博物馆里那件如此引人瞩目的藏品,算是他们的镇馆之宝。黄金筏的一再发现证实了穆伊斯卡文化和El Dorado传说的关联性。

上世纪30年代,西查湖发现的那件黄金筏赴欧洲外展,从德国不莱梅港出来的时候,装载它的船起火,它被烧毁了。

在帕斯卡地区,黄金制品的发现引得谣传四起,于是牧师们在他们的讲坛上也宣讲起了反对文物非法出口的内容。哥伦比亚黄金博物馆收购了那件从山洞发现的黄金筏以后,便规定不可外展。它从来没有离开过哥伦比亚,哥伦比亚黄金博物馆准备在全世界举办大约200个短期展览,但黄金筏不会离开博物馆。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