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坛新锐

仿古之韵 绘今之情 高贺琪书画:古韵悠悠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9-10-12



全球经济尚未走出阴影,在各大艺术拍卖会上,相比于一蹶不振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中国书画作品价格却依然坚挺,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起尽显中国文人气韵与风骨的中国书画。在如今这个上世纪七十或八十年代生人的新生代画家辈出的年代,很多的画作和画家本人都被赋予了明星色彩。不过,中国画讲究的却恰恰是现在社会所缺少的那份悠远沉稳的意境。好在,如今依然有画家坚守着,用作品和实际行动描绘着这个时代几近丧失的一种美好的品质。高贺琪就是这为数并不算多的画家中的一位。其作品拥有酣畅洒脱的线条,苍劲飘逸的笔法,儒雅古拙的意境,栩栩如生的造型。

仿古之韵



遍观古今的艺术大家便不难发现,他们一生都在“治孤”,“治孤”是一种人生的姿态,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学者钱钟书先生曾说过:学问这东西,是两三个素心人在荒江野村的老屋中治得的。而依我所见,人之一生,为人、为学、为画,但求平淡闲适,在俗务缠身的红尘,能以澄澈虚静之心,观色、悟道,这便是“治孤”的姿态。



在高贺琪的画作中,就可以轻易地体会到这种姿态的价值。仔细揣摩高贺琪画中的人物山水、花鸟鱼虫,便会发现它们无不浑身散发着东方艺术气韵中的灵光,高贺琪的艺术风格醇厚、稳健、同时又含蓄而婉约,不哗众取宠,不玩弄笔墨,也绝不媚俗讨好。她似乎有些偏执地一意孤行,享受而自如地走在自己艺术世界的“独木桥”之上,她向传统回归,寻访古人的踪迹而不考虑市场,相信艺术的本质本该深深扎根于传统之中。




高贺琪说,自己能走上绘画之路并成为如今这样如此静心与艺术世界之中的人,最要感谢的是父母的支持。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说过:“影响不创造任何东西,它只是唤醒。”早在六岁之时,身在中医世家的高贺琪受钟爱中国传统艺术的父母影响,开始拿起墨笔学习国画。也许是天赋使然,像很多艺术大师天生的敏感特质一样,从那时起,高贺琪对绘画的热爱就从未减退。从手握毛笔算起,如今,高贺琪砚田耕耘,徜徉在中国书画的世界中已有近三十余载。

每当参观者品味那些久远的孤傲才情和传世的画作珍品时,常被那些蕴含其中的大手笔、大境界所震撼。常被那些笔墨的味道所感动。不管岁月如何流转,他们那不灭的灵魂和启迪后世的智慧,在观者吝啬的记忆当中,都必将成为永恒的精神。而所谓的精神落在纸上,便是中国文人的风骨。从小习画的高贺琪也同样被中国画中所蕴含的这种“精气神儿”所打动,所以,在静心于纸上之后,她便醉心于追寻先贤的笔墨之中而不能自拔。

高贺琪的画风中也在追寻着古人的人格蕴含,所以,在她的画作中总能体会到一种“清冽”之正,她始终以超越功利作为道德的内核与人格的基础。在中国书画史上,那些大师们就是在这种崇高道德的情境熏陶之下,代不乏人,产生了许多超常智慧的人格与伟岸灿然的精神境界,这实与他们生命中体悟的“至中”、“至诚”的精神人格分不开的。所谓“画以言志”,画无志,行而不远,继而,终落“技”道。“技”道,小技也。不少画者,作画时一味地追求其澹泊逸气,而少了胸中的壮气与波澜气,实则媚俗。“柔美气”的艺术,初见好看,实则无骨。这也正是很多中国当代艺术禁不起推敲和反复品味的原因所在。

高贺琪的画作,讲究仿古之韵。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中充满激情地写道:“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正如此说,画中深心境之美,这是检视一位画者高下的基本方法,由技入道乎,一点一画间,都是心情、品行的自然流露。正如与其人相符,其所为画,也有一种达古的气质与违俗的格调,语言语义皆然,形式内涵无二。只有倾入情感的作品,才会使人观之入神,这样的作品才能生发出意境之美。古人把它说成是“气”,正如常说的“文人气”,其实说的正是一种意境。

这种意境所要求的相应的才调,所需的修养,依靠的方法,形成的面目,也自然会令人想到宋元以来的“文人画”。这个最具哲学气质的流派,倡为“达心适意”(苏轼)“广以圣贤之学”(黄庭坚),“近古故以为佳”(赵孟),“见乎俗尘之外”(练安)。以此为纲的“文人画”画家无不希风古哲,循道大化,画品皆能疏旷其心,高淡其意,得寂寥风味,造圆融气体。高贺琪说,对她影响深远的画家大多出自宋元时期,在仔细品味过高贺琪的画作之后便可认定,其作风和画风,正是那个中国书画的巅峰时期的绪余。

绘今之情



当然,身处现代的高贺琪也并非完全与世隔绝地闭门造车。她所向往的,是以古人的心境处今时,以圣贤的方法鉴道器,而不是执迷不悔、责备求全或沉沉欲死地仿古画之貌,如果钻进了仿古的死胡同之中,即使真能攀跻今古,也大多逃不过仍属圈牢中物的评价,因为那样的画作会因为太刻意而显得没有生气与精神内核。因此,高贺琪在平日里除却揣摩古画之内在外,“畅游山水间”也是她的偏爱。这样的生活听来有些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但其实这却很合于道心禅意。漫不经心地忽然入妙,不求自知地理尽自然,这样最为灵慧,也最靠近本质。



有朋友曾这样评价高贺琪:“其常年青灯苦读,与古人晤,与圣贤晤,过着淡如水的耕墨生涯,闲暇也临池不辍。只为得一笔墨、一意境而已。”高贺琪自己也直言,中国画最吸引她的就是其注重写意、写趣、写神,再通过这些而达到“写我”,也就是表现自我的这种特质。

至于“写我”,高贺琪直言,白石老人对她的创作启发甚大。在她看来,除了在表现技巧方面有独到之处外,齐白石的作品中耐人寻味的正是其意境的深远。老舍曾请齐白石作画,并要求以查初白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老人为此思考了数日,最终,创作出了后人见到的作品。画面以淋漓的水墨画出了山峦映衬的山涧,乱石中清泉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作品除了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清泉潺潺,流水将至十里之外,还由六尾活泼的蝌蚪自然地联想到了在山涧里生活着无数青蛙。由山泉和蝌蚪便联想起青蛙和蛙声,联想中蛙声又伴随着山泉的水流声组成动人的交响曲。这样以虚写实的佳作中体现的正是中国画深邃的意境,也是高贺琪所希望在自己的绘画中达到的高度,所以,在她的画作中,无论是水墨画还是工笔画,往往都会带有一种使人感觉清澈幽雅、身临其境的自然之美。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高贺琪潜心用了数年时间研究各种画派、各位名家的笔法和画面构成,反复品味着不同的墨色变化与宣纸留白之间的适当比例所能产生的微妙韵味。

在高贺琪看来,其实,所谓意境就是一种文化内涵在作品中的生发与彰显,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在作品中的自觉与冥契。在她看来,无论画什么,都应该使观者感知画者与所画之物之间的感情往来。无论草木,无论花鸟,无论山水亦或是人物,都是如此。对于任何艺术形式而言,这种创作者与观者之间的互动都是一种最高的境界。枯无一味的野花谷草在多数人眼中看来可能只是无味的植物而已,但是感情到了,气质就自然有了,原本没有生命的植物也就因此而显得活灵活现地在诉说着创作者的心境了。这是一种内在的感觉,而并不是靠单纯的模仿可以得来的。

纸上风光,笔端气韵,往往都是创作者本人性情与心迹的传写。高贺琪一直力求文化和思想的呈示。最显著的,便是那种“心意”的流布。天胎地息,以深以安,逍遥容与,悠然穆然。或以情景相遭,生发一种意象;或由物我相忘,达至一种境界。是理趣的,又是感受的;是深入的,更是升华的;风鸣秋籁,雪酿冬心;倦鸟无声,游鱼唼喋;心花意蕊,如拈如笑;竹树云根,可栖可拜……这既是高贺琪的画境,也是她的心境。

如今,大多时候,高贺琪都会在自己的画室潜心创作,她正在努力找寻和尝试着将古人之韵诉诸于她现在的墨笔笔端的各种方法。在她所创作的最新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她注重传统与创新,崇尚自然、力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融西方绘画的色彩原理,形成典雅遒劲、韵律优美、浑厚天然的风貌。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