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全国展讯

精彩中国今开幕 海内外最大数量红绿彩瓷首亮相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9-09-26



中国是瓷的国度。在数千年的“瓷史”中,有一种瓷,堪称元青花的“爸爸”,清珐琅的“爷爷”,举世罕见。这就是流行于我国宋金时期的彩绘陶瓷,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红绿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9月25日,深圳博物馆携手我市刚刚成立的又一家私人博物馆——望野博物馆,隆重推出“精彩·中国——公元12-13世纪彩瓷的辉煌”大展。

  据统计显示,从现今海内外公私博物馆公开发表的收藏目录来看,红绿彩瓷收藏总量不足百件。而本次展览共展出红绿瓷器220件(组),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知的数量最大、最为重要的一批彩瓷珍品。有鉴于此,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国宝档案》专程派出摄制组,赴深制作专题节目。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明年3月25日,配有专职讲解员,在位于同心路的深圳博物馆老馆陈列,期间市民可免费到场参观。

  ■问世:

  红绿彩开创世界陶瓷发展方向

  在我国金元时代的“磁州窑类型”瓷器中,红绿彩是最具特色的品种之一。它以鲜艳靓丽的色彩,清新洒脱的风格深受世人喜爱。早期红绿彩瓷器,因传世和出土器物有限,被海内外视若珍藏。深圳市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告诉记者,从现今海内外博物馆公开发表的资料看,早期红绿彩收藏总量不足百件。而本次展览展出的红绿彩瓷器,就多达220件(组),展品全部来自深圳望野博物馆的收藏,是目前已知品质最高、数量最大、种类最全、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整组红绿彩瓷器重要收藏。其中,不少重要藏品还是首次公开亮相。

  深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涛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这次展览是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展,它将会在海内外陶瓷学界和文物收藏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考古资料表明,最迟在公元12世纪末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窑场,已出现在釉面上描绘绚烂色彩的红绿彩瓷器。它是人类在瓷器釉面上使用多种色彩装饰的开始。从此,瓷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时期。遥远的金元年代,先人们首次在瓷器上描绘出的绚丽色彩,宛如一道美丽的彩虹,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深圳市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说,红绿彩的艺术成就,即使与号称“中国古代彩绘瓷黄金时代”的清康、雍、乾三朝相比,也毫不逊色。

刘涛进一步指出,红绿彩瓷器开创了中国釉上彩装饰的先河。早期红绿彩瓷器的创世以及一脉相承的元明清釉上彩瓷的风行,改变了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发展的格局和方向。深圳市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表示,和以往的展览不同,由于此次展览展品的“独有性”和“稀缺性”,深圳博物馆研究人员非常可喜地获得了这批宝贵的学术材料。本次展览建立在充分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将融入深圳博物馆的最新研究成果,让观众在感受红绿彩艺术之美的同时,还能了解展品背后蕴含的丰富社会信息。

  ■学术:

  红绿彩填补我国金史研究空缺

  郭学雷介绍说,红绿彩、元青花这些如今人们视若珍宝的瓷器,在当时崇尚平淡高雅、温柔内敛的中原汉人看来却并不以为然,认为其乃“俗品”也。原来,无论是金代的红绿彩、还是元代的青花瓷、还有清代的珐琅彩、粉彩,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产物,当时还不为大众接受。从这次展览的220件(组)红绿彩瓷器中,参观者不难发现,不管是胚体造型,还是用色手法,或是神情描绘……都与中原汉族的审美大异其趣。

  郭学雷指出,朴实憨厚、奔放灵动……金代文化远比我们想像的更有活力,更有生机。“这批瓷器的公开亮相,让我们认识到,金代的优秀文化长久以来被我国学界大大地低估和忽视了。”刘涛表示,“在学界,相当一批金代瓷器,被归入南宋。实际上,金代文化的繁盛程度并不输于南宋。”刘涛还告诉记者,从1115年到1234年,金代119年的历史是我国史学研究的软肋。长久以来,由于缺乏史料记载,对前女贞文字陌生,更重要的是缺乏器物,金史研究一直未见起色。反倒是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金史研究远远地走在我国之前。

  “但是,这一批红绿彩瓷的公开,对我国的金史研究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刘涛说,“红绿彩瓷器作为重要的古代社会生活实物资料存储了大量社会生活信息,这些信息得以较完整地保留,为观察和研究当时历史及社会生活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补史、证史的重要作用。”比如,这些瓷器上描绘的各类世俗宗教题材,花鸟人物绘画,书法诗词装饰,人物陈列摆设等等,无一不透露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种种细节。郭学雷也认为,“红绿彩瓷器的兴盛,是当时豪放粗犷、崇真尚实、以俗为美、清新质朴的草原文明与崇尚平淡高雅、温柔内敛的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

  ■展览:

  红绿彩还原金代市民生活全景

  “精彩·中国——公元12-13世纪彩瓷的辉煌”的布展陈列是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220件(组)红绿彩瓷,打破了过去按时间陈列的窠臼,根据深圳博物馆的最新研究,按专题分类陈列,共有“红绿彩与动物”、“红绿彩与女真骑射”、“女真与菊花”、“红绿彩日用器”、“女真与蔷薇”、“ 金代诗词与宗唐之风”、“红绿彩与金代佛教”、“红绿彩与金人审美风尚”、“红绿彩与金代杂剧”、“红绿彩与金代道教”、“红绿彩与金代儒学教育”、“红绿彩与七夕”、“红绿彩与傀儡戏”、“红绿彩与金代闲适、侈靡之风”14个专题。每个专题都融入了深圳博物馆的研究成果,力求通过红绿彩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联系,为市民构筑一个完整的金代社会全景。

  比如,在“红绿彩与金代杂剧”这一专题中,深圳博物馆关注到金代红绿彩瓷器中,有一类杂剧俑尤为引人注目,其眉、眼、鼻、嘴等部位以黑彩涂描,神情诙谐,这就是《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载的“抹跄”。“抹跄”除常见于金代杂剧表演外,在金代的社火表演中也非常流行。金代红绿彩杂剧俑的流行,反映了金明昌至大安年间杂剧艺术的高度繁荣。再如,金代红绿彩瓷器中,有不少读书俑存世,对此,深圳博物馆做出了“读书俑的流行是金章宗时期因重视儒学教育出现‘儒风丕变,庠序日盛’文昌局面的物证”的结论。

  记者了解到,这次深圳博物馆能够高规格、高水准地举办国内首次红绿彩瓷大展,除了深圳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之外,还得益于这批红绿彩珍品的藏家——望野博物馆的阎焰。阎焰酷爱收藏,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在一位朋友家看到一件红绿彩瓷珍品之后,就难以自持地爱上了它。回家后阎焰遍查资料却难见关于红绿彩瓷的记述。“稀缺”加“喜爱”让阎焰决定,下大力气收藏红绿彩瓷。从此,他收藏了大量的红绿彩瓷,并最终成为“世界红绿彩瓷第一人”。2005年,他还出版了研究红绿彩的专著——《天边的彩虹》。郭学雷表示,这次展览是国有博物馆和民间藏家的一次绝佳“联姻”,它使这批重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