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每日新报》创刊10周年,《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今日在天津博物馆开展,明日将举行盛大的开幕式。
据天博方面介绍,本次国家宝藏展的票价为30元,学生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凭有效证件还有半价或免费的优惠。
国宝故事
汉王寿衣极尽奢靡
汉代人认为玉衣能保持尸骨不腐,期待来世再生。于是,汉代皇族将玉衣作为专属的寿衣。
目前出土的金缕玉衣均来自西汉王侯墓,已复原的有5套。据推算,汉代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费用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劳民伤财。
鉴于此,魏文帝曹丕下令皇族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便销声匿迹了。在考古中,也从未发现过东汉以后的玉衣,金缕玉衣也成为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
金缕玉衣永生之梦
年代:西汉
文物尺寸:长182cm肩宽49cm
出土时间地点:1973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墓出土
鉴宝要点:
繁难且精密的工艺,每块玉片都经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玉片上有些锯缝仅0.3毫米,钻孔直径仅1毫米。
南海陶船有舵始祖
年代:东汉
文物尺寸:长54cm高16cm
出土时间地点:1955年广州市先烈路出土
鉴宝要点:
1.陶船锚与舵皆有。
2.舵下端与船底齐平,水浅时无须提舵,表明当时造船技术已十分高超。
3.船上塑有6个艄公,按人物身高比例推算,船实长应为15-20米,载重量达5吨。
国宝故事
世界上最早使用舵的船
南海陶船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考古发现证明,我国古代的南越人精于造船。
舵的发明是我国古人对世界造船史的一大贡献,该文物的出土印证,我国汉代船尾设舵确实存在,而西方造船史上延迟到1242年才出现舵。
年代: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文物尺寸:通高85.4cm宽78cm
出土时间地点: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
鉴宝要点:
极度夸张的眼球,呈柱状向前突出达9cm,使这件面具十分有震撼力,其面部长、宽均远远超出了常人的大小。
国宝故事:
古蜀王原是甲亢患者
据研究,该突目面具是古蜀国国王蚕丛的神像。可是,古蜀王的后人为什么要用如此表现形式来塑造自己的祖先呢?
史书记载,蜀王蚕丛原住在四川西北的岷江上游。此地直到近代仍是严重缺碘、甲亢病流行的地区。甲亢患者最主要的病征就是眼睛凸起。因此,蜀王蚕丛很可能是一个严重的甲亢患者,其后人在塑造神像时,就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并进一步神化。
阳陵虎符秦始皇调兵凭证
年代: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文物尺寸:高3.14cm长8.9cm
出土时间地点:不详
鉴宝要点:
1.虎符左右两半,扣合完整,皇帝拿一半,大将拿一半,两半扣合起来才能调兵。
2.虎的左右颈背上各有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国宝故事:
查铭文方知出于始皇帝
围绕兵符,我们最熟悉的典故莫过于战国时期信陵君“窃符救赵”了。“符”是一种古代信物,传说是姜子牙发明的。
目前考古发现的虎符都是秦国的,共3件——新郭虎符、杜虎符、阳陵虎符。杜虎符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新郭虎符现为法国收藏家所藏,而我们将看到的阳陵虎符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3个虎符的铭文只有一点不同,却最为重要。新郭虎符铭文称“右在王”,杜虎符称“右在君”,而阳陵虎符则称“右在皇帝”,这说明3个虎符出于秦的3个不同年代。秦国国君先是称王,这说明新郭虎符是在秦初制作;秦国只有惠文君一人称君,所以,杜虎符是在惠文君在位时制作的;到秦始皇时开始称皇帝,故阳陵虎符是秦始皇以后制作的。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