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投资驱动下的收藏有大缺陷 当代艺术淘汰率很高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9-09-12
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第二日(10日),在“雅昌艺术财富论坛”第一场讲座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龚继遂对当代艺术进行剖析,认为目前处于市场的转型期,“下一波”行情将由当代艺术带动,而这种当代艺术必须具有本土的审美特色和扎实的收藏基础。

九成以上艺术家会“出局”

在2005年~2008年间,市场几乎完全走向当代艺术,从而形成当代艺术的第一波高潮。而这一波高潮的动力是高价成交。

在2005年~2008年中,市场中还是出现了不少反常现象:一是大多数买家对当代艺术作品并不了解,他们仅仅是为了获得艺术品投资回报而购买;二是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价格带动学术研讨;三是大多数媒体对当代艺术并不了解,凭他们的传统审美经验,很难对市场形成正确的判断。

龚继遂认为,投资驱动下的收藏模式有极大的缺陷,导致当代艺术成为套现、炒作的工具。

当代艺术淘汰率很高

从西方美术史可发现,第一代艺术收藏者通常是出于对前卫艺术的同情而购买艺术品。

在经过10年~20年的收藏后,这些艺术家才能成熟。而大多数中国的当代艺术收藏者并不是出于理解而收藏,而是盲目投资以期得到回报。

因此,这就不难解释中国当代艺术在2008年底~2009年出现量价齐缩的现实。

“市场将无情地把没有商业前景的画家淘汰出去”,龚继遂认为,当代艺术淘汰率很高,主要是因为艺术本身有很强的实验性,因此最后由谁“跑出”都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可能最后有90%~95%的艺术家会“出局”。

目前处于市场转型过程中

“目前正处于市场的转型过程中”,龚继遂分析认为,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进入收藏机构、博物馆,那么该艺术家就将能在艺术史和市场上站稳脚跟。

相反,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只是在市场上大量流通,而未进入收藏终端,那么,该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将会下降。

龚继遂认为经过这个转型期后,下一波行情即将来到,而能“跑出”的艺术家,既要符合当代的审美潮流,又要在艺术史上拥有自己的地位。

“当代艺术的生存发展,需要营利和非营利机构的推动,前者如学院、免费展览机构等,后者则包括了商业画廊、代理机构,后者将起更为重要的作用”,龚继遂最后表示,如果说“上一波”行情中,艺术品仍受西方审美的影响,那么“下一波”中的当代艺术品将更贴近本土的审美潮流,更代表中国的当代精神。

相关链接

在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9月9日~13日)中,雅昌艺术网与SHcontemporary2009联合打造三场“雅昌艺术财富论坛”讲座,邀请当代艺术市场研究专家、国内外知名画廊经理人对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进行探讨。

其主题分别为当代艺术市场发展趋势、艺术收藏的乐趣、当代艺术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杜佳)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