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画绝美度母 捡漏儿:明青铜观音估价1万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9-09-10]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节气来临,秋雨绵绵,人心都湿润起来。上周六,大河鉴宝活动基地——河南省龙祥宾馆鉴宝现场,层出不穷的藏品更让专家和前来切磋的藏友们滋润了整整一天。
吉祥唐卡上的绝美度母
当天见识到一张来自藏地的绝美唐卡令人倾倒。这是一幅布本设色唐卡,为清中期作品,绘制的是绿度母。度母通体绿色,左手持莲花,右腿单盘,左腿向下舒展,脚踩莲花,宝冠上镶红宝石。杂项鉴定专家于韬老师研究唐卡有年,他给大家好好地上了一课。
藏传佛教题材广泛,人物众多,绿度母是21度母之首,也是藏传佛教中最早、最重要的度母。个个美丽动人,全身犹如披了翡翠,绿意盎然。绿色代表生命与希望,寓意人类生生不息,整个画面一派祥和优雅。度母是藏语的音译,有很多名字,是圣救度佛母的简称,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又称多罗观音、多罗菩萨,是藏传佛教中非常重要的角色,相传是文成公主的化身,能够救八难。
唐卡从材质上分为布本、木版印刷、刻丝、刺绣、贴花、堆绣、珍珠等。从绘画风格上,有彩绘唐卡、黑唐、金唐,主要是指背景色不同。传统的唐卡着色材料全部采用不透明的天然矿物或植物颜料,比如绿松石、金粉等,按比例加上动物胶和牛胆汁调制而成。颜料的优质加上高原气候干燥,可数百年色泽经久不变,鲜艳如新。而如今新做的唐卡基本是化工原料,很多原始配方的原料已经难以觅得。
绘制唐卡由画师完成,整个绘制的过程就像一个虔诚的仪式,需念度量造像经,绘制唐卡期间要沐浴洁身,还有许多禁忌。整个绘制过程漫长,不计经济成本,有时绘制一张唐卡需要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藏族全民虔信宗教,唐卡家家有,寺院更是唐卡艺术的宝库。唐卡绘制的造型人物非常多,近万种角色,常用的就数百上千。唐卡以佛教故事为主要题材,被称作流动的寺院,传奇也是重要题材,著名的格萨尔王的故事就是通过唐卡传播深入人心的。此外还有藏医藏药、天文星相等,除了宗教的意义,可以说,唐卡也是一种文化载体。
除了在唐卡上占据主要题材,佛像还有其他的化身,青铜佛像就是很常见的一种。当天最集中的藏品是青铜器,尤其青铜佛像,真真假假来了一大堆。
一位藏友带来一件新购得的明代青铜观音,佛像通高21.3厘米,头戴宝冠,身披璎珞,手持净瓶,通体黑色包浆,青铜器鉴定专家于倩估价1万元。这位藏友一听高兴得不得了,原来这是他前段时间在安徽买的,只花了2000元,捡了个漏儿!
佛像见得多,佛祖跟前的拜佛童子却是头回见。这件小佛像出自宋金时期,青铜鎏金,6厘米高,通体黄色,双手拱起作揖状,头上梳着两个可爱的小发髻,憨态可掬,衣衫飘飘。于老师告诉大家,这尊小佛原本应该供在大佛旁边,一般都是成组摆放。
最精美的当数一座黄铜鎏金佛像,这位藏友可是花了大价钱的——前几年花了6万元从湖南文物商店购得。精炼黄铜制成,通高20厘米,身后是火焰背,可取下,火焰背上刷有红色大漆。最有特点的是佛像的底座,镂空方形,比较少见。于倩老师判断,这座佛像是清中期的藏传佛像,非普通人家所供,应是在大殿供奉的。
葫芦式的明代锡壶
锡壶是随紫砂工艺兴起的一个特殊门类,产生于明代,止于上世纪60年代。鉴宝当天见到一把明代锡壶,非常难得。
这把壶器形很特别,整体呈葫芦式,上边的壶可取出,里面是桶状,外部是个锡罐,盛热水用。将装酒或茶的壶放入,即可起到温酒泡茶的作用。壶高16.5厘米,拿在手中分量十足。杂项鉴定专家陈修正老师介绍,锡壶在清代多见,明代少见,这把壶的造型为典型的明代器,曾见于《中国锡壶图典》,是《中国锡壶图典》中唯一一把明代壶,只是藏家还带了图上未有的盖子。
随着收藏界交流的增多,南北互通,在咱们中原藏市也经常可以看到来自其他地域的藏品。当天就见到一件唐代湖南长沙窑酱釉桥系贴花瓜棱罐,非常精美。
这件瓜棱罐高25厘米左右,品相完整,釉光一流,罐体贴花,贴花上有两只活灵活现的喜鹊,桥系下垂有绶带。罐身还有几道瓜棱纹,烧造工艺复杂,难度相当高。陶瓷鉴定专家李卫国老师介绍,长沙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是我国唐代重要的窑场之一。长沙窑烧造的瓷器胎质相对温度低,瓷化程度不高,其最大的特点是风格多元,这与大唐盛世的整个国家政治、文化气候有关。在瓷器上就体现出多元文化的影响,这只罐体上的绶带就是极具异域风格的装饰。李老师表示,以前收藏界对长沙窑认识不足,了解不够,近年才逐渐了解,尤其随着一些沉船的发掘,大量用于出口的长沙窑瓷器被打捞出来,人们才发现长沙窑烧造量如此之大。在著名的黑十号沉船上就发现了大批出口长沙窑瓷器。这件藏品估价2万元左右。
通灵高洁白玉蝉
蝉的造型很早就被中国人选用为佩饰。古人注重玉蝉,生以为佩,死以为含。当天见到一件蝉形玉佩,和田白玉所制,莹润高洁,工艺精良,首尾还有提油沁色。玉器及杂项鉴定专家陈修正老师判断,这件玉蝉是明代作品。
古人喜爱玉蝉,更看重它的寓意。陈老师介绍,古人认为蝉性高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在最后脱壳成为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故而古人十分推崇。同时,蝉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从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如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成语中称作“蝉形玉含”,寓精神不死,再生复活。而把蝉佩于身上表示高洁。因此,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如今在汉代以来的出土文物中,常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蝉形玉含,即使在现代的玉石中,也常能发现这类玉佩。这件玉蝉目前市场价应在1万元左右。
一位女士带来一件家传宝贝——清代玉锁。玉锁呈元宝形,与常见的锁形佩饰类似,镂空双面雕福寿如意纹,两只蝙蝠托着一个寿字,画面饱满而和谐,看上去非常舒服。和田仔料,难得的是较大,宽8厘米,高6厘米。这位女士称,玉锁是婆婆的奶奶传下来的,一直在家里珍藏。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