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红色经典"在中国上长演不衰 有凝聚人心的力量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9-09-07
中新社北京九月六日电 正在此间进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演出”,从全中国调集了一百一十余台优秀剧目,而其中接近四分之一的是一批以革命历史题材为内容的“红色经典剧目”,成为整个献礼演出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板块。江姐、华子良、刘胡兰、娘子军这些上一辈耳熟能详的形象,随着这些复排或新创剧目的上演,再次走进新一代观众的心中。

空政文工团的歌剧《江姐》,扮演江姐的演员目前已到了第六代,但这出戏仍深入人心,广受欢迎;湖北省歌舞剧院的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五十年来一直是剧院的“看家戏”、“吃饭戏”,近年来在演出市场上所向披靡,常常一票难求;而创作于一九六四年的中央芭蕾舞团的《红色娘子军》是中国第一部芭蕾舞剧,它的诞生被认为是对西方古典芭蕾的挑战,其作为中国芭蕾的典范作品近半个世纪以来久演不衰。

在红色经典剧目的传承和发展中,找到将“革命”转化为文化经典和艺术感受的方式,是作品穿越时空,激发本土观众心理认同的重要原因。

舞剧《红梅赞》,从《红岩》原著中精选了江姐受刑、绝食斗争、绣红旗等故事情节,作为演绎红色题材的一部现代舞剧作品,实际上面临着一个艺术创新的问题。全剧采用西方现代舞的技巧手法,用外来艺术形式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在二度创作中,适应时代需求以及观众审美角度的变化,是对改编者极大的考验。在讲述“刘胡兰”的豫剧《铡刀下的红梅》一剧中,编者甚至颠覆了“刘胡兰”传统的齐耳短发,赋予形象一条长长的大辫子;从以往的“高大全”英雄形象,改为从小处着手,精心描绘她的成长过程,与妹妹争夺小发卡、用小铜板交党费,直至牺牲前剪掉自己的辫子留给奶奶做念想,让全剧自然进入高潮,塑造了一个可爱、可信、可亲、可敬的刘胡兰。而该戏作为河南小皇后豫剧团这样一个民营剧团的保留剧目,从二00一年初上演至今,已经演了一千四百多场,占了每年演出的三分之一,受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贾志刚说,近十年来,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达到最高峰,不论舞台还是屏幕上,收视率也都不俗,而观众不仅是上了岁数的人群,在年轻人中也有一定的市场,这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他认为,这类革命题材剧目要永远将艺术价值放在第一位;题材本身不决定艺术魅力,需要花大力气去选择的是视角和人物个性。同时,面对这样的题材是对创作者能力的极大考验,这些内容已经成为历史,因此需要通过搜集大量间接材料来体会当时的历史氛围。 (责任编辑:程海宏)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