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观点

半生青山,半生黄土——刘文西人生素描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9-09-02



2005年11月26日,《艺术人生》的演播室迎来了开播以来的第一位美术界嘉宾——刘文西。他的作品有着最大的发行量,然而他的名字却并不为人所熟悉。外表朴素的他又有着怎样真实的性格?隐身作品背后的他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

最值钱的作品

刘文西的画以陕北为题材,陕北老农和毛主席是他最具特色的作品人物。同中国其他画家相比,刘文西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他有一张13亿中国人都看到过的画:目前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币(1999年版)上的毛主席头像。

1997年,作为全国八届人大代表的刘文西在北京开会,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正忙于设计第五套人民币。他们找了一些人画过几版,但都不是太理想。后来,有个从中央美院毕业的工作人员,说在中国画坛刘文西画毛主席头像,画的是最多的。于是,中国人民银行制钞公司的工作人员找到了刘文西,请他为新版人民币画主席头像。

这么一件很多人求之不得的事情,刘文西为什么最初还拒绝呢?在1元、5元、20元、50元、100元不同币值的人民币中,刘文西为什么最喜欢100元的那一张?背后有着怎样奇特的故事?

与画结缘

刘的家乡在浙江省嵊州市水竹安山村,一个离县城40公里的江南水乡。1933年桂花盛开的八月里,刘文西作为家中的长子降生。父亲给他取名闻樨,意为闻到桂花香。可后来上小学时,因为人小,而名字太复杂难写,这才改为“文西”。不知是巧合还是暗示,达·芬奇最初的译名为达文西,难不成叫文西的人注定要拿起画笔?

越剧和绍兴戏给了刘文西最初的文化熏陶,而母亲则是刘文西走上绘画之路的第一位老师。他笔下的第一个人物是谁?怎样的机缘巧合让他从水竹安村来到上海?他同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有着怎样一段有趣的故事?

陕北情

1957年,24岁的刘文西第一次来到延安。在这里,他创作了自己的毕业作品《毛主席和牧羊人》,也从此开始了他与陕北这片黄土地上的人民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情谊。47年来,他近80次到陕北写生,十几年的春节都在老乡家度过。其间还有过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然而是什么给了他坚持的力量?没能到现场的陕北乡亲带给刘文西什么样的问候?

画中人

袁院明,延安东二十里铺人。她五岁还在上幼儿园时,刘文西画了她的第一张素描,而后12岁、13岁、30岁、40岁,每隔几年就会再画一张。从刘文西的这一张张画里我们看到了院明的成长,也看到了时间的力量。画中的人已经老了,而画画的人依然没有放下画笔。在节目的现场,52岁的院明再一次作为模特,主持人朱军和刘文西以及美院的学生一起来了一次素描“大比拼”,他们都交出了怎样的作品?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同样是画家的妻子,陈光健是刘文西的同学,55年来他们一路同行:从1950年在育才学校相识,到考入浙江美院,又一先一后来到西安美院工作。浙江美院毕业时,已经确定恋爱关系的刘文西和陈光健,为何填毕业志愿时却一个填西藏,一个填新疆?为什么说刘文西的毕业作品《毛主席和牧羊人》也有着陈光健的功劳?其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妻子眼中刘文西是个什么样的人?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