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晚年作品首次公开展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9-04-27]
2009年4月26日下午,何香凝先生的晚年作品暨手稿展“画高人寿”在深圳隆重开幕。为了缅怀何香凝先生,何香凝美术馆别出心裁地在布展上打破常规,将馆里展厅的墙体粉刷成砖红色,让何香凝的晚年作品在展馆里更显庄重。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包括一批何香凝创作手稿在内的晚年作品118幅,它们在何香凝身后深藏于家属及何香凝美术馆中而从未公开展出,将为反映何香凝艺术创作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角度,让晚辈们对她一生的卓越贡献肃然起敬。
展览主要按照作品分类划分,以山水、松木、花卉分为三大展览主题。此次何香凝美术馆还特别辟出一个展厅展示有关何香凝的艺术资料,包括她所阅读使用过的画册、晚年生活影像、曾多次展出的何香凝艺术精品及有关何香凝的出版物等。展览期间在馆内资讯厅每天将有两个时段播放关于何香凝的珍贵影像资料片。
大量的手稿和不同类型的艺术实验所呈现出的鲜活状态,与为人们所熟知的何香凝艺术精品构成了完整、生动、具体的何香凝艺术情境。使人们可以比较真实、直观地理解何香凝作品创作的生动过程,形成她艺术风貌的条件和思想来源。这些有着珍贵艺术和文献价值的作品、手稿的整理和呈现,将为人们理解何香凝的艺术生涯提供了鲜为人知的阶段性资料,不断深化人们对何香凝艺术创作历程的丰富性认识。并建立起此次展览与以往何香凝艺术作品展之间同一且延展变化的关系线索。
何香凝和她的艺术
何香凝(1878-1972),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先生的夫人,中国民主革命的积极参与者与重要推动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杰出的国家领导人,著名艺术家。
何香凝一八七八年生于中国香港,原籍广东省南海县棉村,故自号棉村居士,又号双清楼主。一九○二年为支持廖仲恺先生追求探索国家富强与民族进步的道路,何香凝变卖妆奁资助其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后转至东京中央大学。一九〇三年,何香凝亦随之东渡,并结识孙中山、黄兴等人,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于一九〇五年与廖仲恺一道加入中国同盟会,共同协助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
一九〇九年,何香凝在孙中山、廖仲恺的建议下入日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师从端管子川学画山水、花卉,同时随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璋学画狮、虎等动物画。她的绘画气度恢弘,立意深邃,常以狮、虎猛厉之气振奋国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何香凝较多地画山水和松、竹、梅、菊,她以耐严寒、拒风霜的花木,砥砺人们在政局动荡之时坚持正义和真理,在强权压境时不懦弱、不丧节。何香凝与画家、诗人经亨颐、柳亚子、陈树人等人组织“寒之友社”,慷慨赋诗作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正如于右任在何、经、陈合作的《松竹梅》图所题:“松奇梅古竹潇洒,经酒陈诗廖哭声”。何香凝将一腔浩正之气托之丹青,传统的山水画、四君子图成为她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何香凝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作画千余件。她在绘画观念、表现技法上,早年受到日本画的影响,如写意的精神、某些细节之精微描绘、山水画中天空的晕染法等等;但她的艺术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却又不拘泥于古人。在深厚的文化教养中,她以海纳百川的心胸吸取外来的营养;同时她还具有自由无羁之性格,使她的画不依傍他人,而显露她独有的精神。她笔下的梅,以玉为魂,冰为骨;她画枫,“半匙丹粉和双泪”,滴染云笺而写成;她在山水图中发出“已碎河山描不易”的无穷感慨----所有这些都是画品与人品相统一的杰出的艺术创造。在其一生大量的创作作品中,众多艺术家与国家领导人的补笔、题词,使得她的作品更为凝重。
何香凝的艺术和晚年创作
在何香凝的晚年作品中,除了曾经多次展出、信息完整被归入“何香凝艺术精品”的作品外,大量晚年作品属于习作或手稿性质。何香凝美术馆在收藏这批作品时,为维持它们本身所有的生态,也没有自作主张另行取各种名字,而仅以藏品分类进行编号,在本文行文及展览展出时也做如是处理。这些作品不求绘画语言类型上的完整性,而注重对几个具体题材对象的深入研究,对构成其完整作品的每一个个体——一棵松树、一朵牡丹、几簇松针、两撇竹叶——都进行反复锤炼。
何香凝画梅行笔老辣、磊落而果断,“犹如铁笔一般”。现存何香凝晚年的影像资料上何香凝绘画的镜头就是在画一枝梅花。但是花卉则越老越清新,散发着与这个年纪的不相符的稚趣。花头多用没骨或重色层层渲染,叶子有没骨和勾筋两类,但叶子的向背、转合并不单靠勾筋的走向,更多的是靠墨色或色彩积的厚薄程度、不同生长部位上不同色相的区分来体现,所呈现出的平面化和装饰性与她早年所受日本画教育的影响有关。
如果说何香凝以狮、虎等动物题材的作品唤起国人意志而成为早期标志性作品的话,晚年创作中最突出者则应首推山水。何香凝作于20年代前后的山水基本上还是日本画式的风景,(图7)中间经过写意性的笔墨营造,到40年代才开始比较全面地转向传统山水审美意境经营的绘画方式。20年代后,何香凝的交往人士如柳亚子、王一亭、黄宾虹等人都有很深的传统文化底蕴。1949年之后何香凝的文艺交往上基本上维持了早年的情况,以有传统修养的或者按当时的说法是“旧文人”者居多,如齐白石、溥雪斋、陈半丁、王雪涛、潘素、张伯驹、吴镜汀、钱瘦铁、李秋君、贺天健、胡佩衡、邵逸轩、徐燕孙等。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