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南部流域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8-12-25]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2月22日向外界证实,近日发掘的湖南汉寿县百禄桥镇马栏嘴遗址被初步认定为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聚落遗址,距今5600至6500年。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洞庭湖是在慢慢变大。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二十二日向外界证实,近日发掘的湖南汉寿县百禄桥镇马栏嘴遗址被初步认定为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聚落遗址,距今五千六百至六千五百年。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洞庭湖是在慢慢变大。
记者在现场看到,近二万五千平方米的马栏嘴遗址与洞庭湖相距不到一百米,几处发掘完毕的遗层分布在高低不同的几个位置,石斧、陶片、盆罐和鼎等物品散落在遗层的各个角落。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在遗址的上层挖出了目前湖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战国祭祀坑,出土了大量较为完整的东周陶器。这或许正是屈原时代楚国南方沅湘之间民间宗教“信巫尚鬼、重淫祀”的生动反映。
关于湖南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以往多集中在洞庭湖西部澧水流域和湘江中下游地区,分别建立了以陶斧、圈足盘为特征和鼎为特征的文化系统。但这两大文化系统分布区的中间地带——洞庭湖南部地区,沅水、资水下游一带的考古工作基本处于空白地带。马栏嘴遗址的发掘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整体把握湖南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起到关键作用。
湖南省考古所所长郭伟民表示,此次考古发掘为研究和了解古人类的生活状况、城市起源以及天气水文等信息提供了宝贵资料。战国祭祀坑的海拔位置明显高于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在位置,这说明了洞庭湖随着时代的变迁,其面积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地的先人被水位逼迫着越住越“高”,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洞庭湖是在慢慢变大。
“这处遗址各个时期文化遗存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层剖析可以称得上一部记录洞庭湖环境的变迁史,对地理学、地貌学、景观生态学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郭伟民说。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