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场分析

中国当代艺术一枝独秀 是否“昙花一现”?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8-03-25
近两年来,无论在海外还是内地,中国当代艺术品行情都倍显火热,天价纪录频出,大有“一枝独秀”之势。2006年初,张晓刚的《大家庭》在纽约苏富比春拍以近百万美元高价率先大幅飙升,吹响了中国当代艺术品强劲上涨的号角。随后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在国内以2200万元再创天价。在刚结束的2007年春拍中,陈逸飞的《黄河颂》以4032万元刷新改写了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天价。此外,张晓刚的《三位同志》(1634.6万元)、石冲《今日景观》(1650万元)、靳尚谊《画僧髡残》(1601.6万元)的作品也均突破千万元大关。

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快速上涨是否存在泡沫成分?它的支撑点到底是什么?行情的持久性究竟如何?未来是否会昙花一现?市场各方人士普遍对此都感到一丝担忧和困惑。

首先,中国当代艺术品过于依赖海外市场,先天不足。当今许多国内热门画家、“市场明星”大多是海外先炒起来的,内地再亦步亦趋跟风,过于看海外的脸色,缺乏自主性。由于过度依赖海外市场,造成行情起伏较大,2006年纽约苏富比秋拍,中国当代艺术品成交不甚理想,迅速对国内产生负面影响,国内秋拍相继流拍多多。与海外联动过大,时时把海外当成“风向标”,是国内市场尚不太成熟的标志。

其二,行情上涨过快,透支较为严重,“寅吃卯粮”。前几年,国内一直是传统书画一统天下,油画一直被边缘化,许多名家的油画尽管区区几万元还惨遭流拍。近两年当代艺术经过价值再发现,行情快速升温,但由“过冷”转到“过热”也是不合理的。许多画家在短期内价位上涨了几十倍、上百倍,动辄百万元、千万元,透支现象相当严重,在一两年内把10年的行情全涨完,也是非理性的市场行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当代艺术眼下正充盈着大量泡沫。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