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汉墓群考古有新发现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8-01-10]
日前从务川自治县文馆所获悉,闻名省内外的务川大坪汉墓群考古发掘取得新的成果,一批新出土文物有较高的科考价值。
大坪汉墓群分布于大坪镇龙潭村洪渡河两岸的团堡、长坳、朱砂井、中寨、赶子元组境内,占地总面积30万平方米,为“黔东北一带已发现的大型汉墓群。”
20世纪70年代,当地村民常在这一带拾得铜矛、箭簇等小件铜器和残陶器、陶片等。1981年夏,贵州省博物馆经调查考证这个片区是一汉墓群,198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至1987年,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先后三次在此清理发掘汉墓7座,出土有蒜头壶、提梁鼎、青铜甑等国家一、二级文物,汉墓还出土有鍪、扁壶、提梁壶、釜、瓶、盘、洗、钵、鎏金铜泡钉、耳杯、箭簇、双面铜印等铜器,罐、钵、釜、人俑、鸡模型等陶器,五铢、八铢半两、四铢半两、剪轮五铢等钱币,墓葬年代为西汉至东汉晚期。
为配合务川石垭子水电站建设而进行的大坪汉墓群考古发掘工作,实际上从2004年就开始了。2004年8月通过考古调查确定了大坪汉墓群汉墓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居住遗址1000平方米,明墓200平方米。2007年9月27日大坪汉墓群考古发掘正式进入施工阶段。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恩元一行4人到大坪汉墓群进行发掘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确定了土地包、棒子、坟堡、马眼井、泡桐树5个汉墓发掘点,岩角脑2个窑址点和朱砂井2个居住遗址。这次复查使汉墓发掘面积达到了上万平方米,新增加了2个窑址发掘点。
2007年10月18日,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大坪汉墓群考古工作队一行13人在领队李飞的带领下正式进驻大坪镇龙潭村朱砂井组,开始了大坪汉墓群的考古发掘。
土地包位于河西岸,临河不足100米,面积约1800平方米,形如名。突兀的土包总让人联想到汉墓高大的封土堆,考古队开工的第一个点就是土地包。随着探方内表土层的被清除,一座座墓葬逐渐呈现出来。土地包的墓葬比想象中的要复杂得多,除一座砖室墓的发掘比较简单外,其他几座土坑墓的发掘都较为困难,墓与墓的打破现象较多,常常是在找一座墓的边沿时又会发现另一座墓,而且这些土坑墓被土层压得都比较深,有的达到了2米多。在土地包不大的范围内,现已发现了10座墓葬,更为难得是在土地包的土层中还发现了网坠、燧石核、陶纺轮等早于汉代的文化遗物。
据介绍,考古工作队随即在11月8日开了河东岸的马眼井、泡桐树两个发掘点。原以为7-10天就能发掘完的这两个点,没想到一挖竟然挖出了10座砖室墓,3座土坑墓,而且钻探的土样显示,这片台地可能还有墓葬。在这里,清理出了一座夫妻合葬的砖室墓,墓室的内空仅有1.44米。
到5日为止,大坪汉墓群已清理发掘墓葬36座,窑址2座,其中明墓1座,汉代砖室墓14座,土坑墓21座。已清理的汉墓出土有动物俑、人俑、陶屋、水田模型、罐、钵、碗、釜、盏、豆、蒜头壶、珠等陶器,鍪、釜、蒜头壶、鼎、摇钱树残枝、人佣、马佣、印章等铜器,鎏金铜圈、鎏金木器(仅留鎏金部分)、漆木器(仅留漆纹)、料耳珰、带钩、朱砂、五铢钱、汉板瓦、瓦当、骨角器等。器物件数三百余件,完整的(包括可修复的)有四五十件。
从出土器物来看,这批墓葬级别虽不高,但大量漆器、鎏金器等器物的出土,至少可以说明墓主的生活比较富足;而且清理的36座墓中就有12座墓出土了朱砂,土地包的砖室墓(编号M1)出土有33颗,编号为M7的砖石墓出土的朱砂最多,有100多颗,大的直径有2厘米左右。而且,通过近段时间的调查,在三坑村干溪、肖家岗等盛产朱砂水银的地方也发现了汉墓。这充分说明了朱砂开采与大坪汉墓群的历史关系。M10出土的摇钱树残枝佛像是贵州省迄今发现的第二件,在佛教研究上具有较高的价值。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