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南海一号 边防曾谎称“炸弹”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7-12-22]
800年前,南宋。一艘长30米、宽10米的木质船,满载瓷器等中国货物,航行至距广东阳江海岸线20海里时突然沉没,原因不详。这艘木质古船在海底水下20多米的淤泥中,静静地躺了800年,依然保存完好。考古人员发现,古船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当当响。
「南海Ⅰ号」这座海底宝库的发现,多少带一些「偶然」。
交通部广州救捞局的记录上有这样一段文字:「1987年8月,中国救捞总公司决定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打捞一艘沉船,由下属广州救捞局具体承接这一业务。尽管英方人员画出了细致的沉船地点,这条东印度公司沉船并未找到,而水下作业人员却意外发现了另一条古代沉船,并当即打捞出水一批珍贵文物,计有瓷器、铜器、锡器、镀金器、铁器共247件,以中国生产的瓷器为主。」
就这样,「南海Ⅰ号」阴差阳错地出现在考古学家面前。
2002年3月,「南海Ⅰ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对这艘宋代商船进行了小规模试掘,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而船上数量最多的瓷器,囊括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
从1987年夏天发现「南海Ⅰ号」到2003年国家有关方面正式向外界详细披露相关考古信息,「南海Ⅰ号」的一切都是秘密。为了保住海底古沉船的秘密,承担「南海Ⅰ号」警戒保卫任务的武警阳江边防支队不得不撒了一个长达16年的「炸弹」谎言。
附近的渔民都清楚地记得,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渔船经过距东平渔港约20海里的一片海域时,公安边防的巡逻艇都会赶过来要他们撤离,说这里有「炸弹」。
尽管是不得已的「炸弹」谎言,但还真管用。在16年里,官兵们不断重复这个「经典」的理由,劝说不知情的渔民离开「南海Ⅰ号」控制海域,防止拖网、抛锚对沉船造成损害。这个「炸弹」谎言直到2003年「南海Ⅰ号」的打捞计划逐渐公之于世才告终止。
现在官兵在执勤的时候,也会有渔民过来开玩笑说:「你们的‘炸弹’现在怎么样了?」官兵们也就会心一笑。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